铁道标准设计

Railway Standard Design

访问量:964157
日访问量:32

线路/路基

  • 基于数字化设计系统的铁路站场BIM自动化建模研究

    魏方华;

    铁路站场设计是一项复杂庞大的系统工程,应用BIM技术可集成工程项目各种相关信息,形成工程数据模型,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中动态的工程信息创建、沟通和管理。然而,当前国内外铁路站场BIM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建模工作量巨大,效率较低的问题。基于此,对铁路站场BIM模型快速构建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基于铁路站场数字化设计系统,可将设计参数信息进行数字化保存,依据参数信息高效驱动铁路站场BIM模型的构建,并对铁路站场数字化设计系统总体架构与BIM模型设计插件的程序模块与流程进行了介绍。通过开发的软件原型系统初步验证,该方法能实现铁路站场BIM模型构建在效率与质量上的双重提升。

    2019年04期 v.63;No.688 1-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4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网络测度的宝鸡至汉中铁路功能定位研究

    王智鹏;

    针对铁路规划项目功能定位定性分析为主的客观性不足问题,以宝鸡至汉中铁路为研究对象,选取节点间旅客交流时间或节点间运输距离为权重,运用Space L构造法建立区域铁路客、货运输网络拓扑结构模型;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基于"有无对比"思想及等级化线路技术标准,结合应用Pajek软件与R软件,测算区域铁路运输网络直径、平均距离、边介数、网络效率等加权特征参数,以及非加权特征参数集聚系数进行网络测度分析,并进行网络最小生成树分析;以网络分析结果为基础,从路网、通道、客运、货运四个方面对铁路规划项目功能进行定量化综合定位,宝汉铁路为宁陕及陇东地区与川渝地区间南北纵向新通道的骨架干线,是一条以货为主、客货共线的区域路网干线铁路。

    2019年04期 v.63;No.688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1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速铁路牵引计算与仿真系统研究

    吕希奎;杨峰;王奇胜;

    高速铁路的牵引计算与仿真对优化高速铁路线路设计、优化列车运行时间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缺少高速铁路牵引计算规范和动车组数据资料保密未公开等原因,导致对高速铁路牵引计算仿真与系统的研究较少。采用动车组特性曲线CAD矢量化法和程序开发相结合,解决了高速铁路牵引计算力学数据的有效获取。基于多质点模型,建立了动车组牵引力、制动力、列车阻力的计算方法和公式。从牵引、惰行和制动三方面建立了动车组运动模型求解和运行过程计算算法。在此基础上,采用C#2010编程语言和Access数据库,开发了基于多质点模型的动车组牵引计算与仿真系统。实现了动车组数据和线路等数据的一体化管理;采用动车组编组等参数化设置,实现了不同参数下的高速铁路牵引计算与运行过程的完整仿真。

    2019年04期 v.63;No.688 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7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浸水对湿陷性黄土中桩基承载特性影响的模型试验

    张召阳;吴亚平;黄华南;

    湿陷性黄土桩基现场浸水试验一般情况下是先浸水然后等到黄土的湿陷性彻底发挥以后再加载使桩土体系沉降,最后趋于稳定的状态,在桩基正常使用过程中由于雨雪等原因桩基也会遇到先加载后浸水的情况。为了探究两种浸水工况对桩基承载特性的影响,设计了室内桩土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与桩土体系先加载后浸水相比,先浸水后加载时桩基中性点位置提高,中性点位置随着浸水量的增大沿桩身向下移动,桩侧负摩阻力极大值增大46%,负摩阻力极值点沿桩身下降170 mm,桩基正摩阻力极大值提高46%,正摩阻力极值点沿桩身上升70 mm;两种浸水工况下的桩身轴力沿埋深的变化趋势都是先增大后减小的抛物线形;桩周土体在未浸水和先浸水后加载两种工况下的桩基极限承载力一样大。

    2019年04期 v.63;No.688 17-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2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不同轨道结构地铁车内噪声影响特性分析

    农兴中;魏晓;陈明明;赵才友;史海欧;

    为研究不同轨道结构形式对地铁车内噪声的影响,测试了列车通过普通整体道床、减振扣件道床、梯形轨枕道床、中档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高档钢弹簧浮置板道床等5种轨道结构形式时的车内噪声。采用A计权声压级对车内噪声时域与频域特性进行分析,探究列车通过5种不同轨道结构时车内噪声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普通整体道床车内噪声瞬时A计权声压级均值为76. 6 d B,减振扣件为82. 3 d B,梯形轨枕道床为77. 2 d B,中档钢弹簧浮置板道床为76. 8 d B,高档钢弹簧浮置板道床为81. 6 d B; 5种轨道结构形式车内噪声A计权声压级频谱差异明显;车内噪声总A计权声压级在空间分布上,同一水平车厢两侧近门窗处比车厢中部约高1. 5 d B,在垂向上声压级随高度的增加逐渐减小,坐高处比站高处噪声总A计权声压级高0. 5 d B。

    2019年04期 v.63;No.688 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1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轨道随机不平顺对高速铁路列车运行性能影响分析

    张坤;段晓峰;韩峰;杜阳阳;

    轨道几何不平顺不仅是列车动力响应的主要原因,也是列车运行安全性和平稳性的重要因素。基于SIMPACK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分析4种基本随机不平顺对高速列车直线运行性能和曲线运行性能的影响,对比不同激励类型下列车的安全性和平稳性指标,并推导出最不利影响激励和线路位置,为现场控制基本轨道不平顺,制定轨道养护维修和不平顺管理标准提供理论依据。分析结果表明:方向和高低随机不平顺分别对列车的横向加速度以及垂向加速度影响较大,轨距随机不平顺对曲线地段列车脱轨系数作用最大,方向随机不平顺对列车在直线和第二段缓和曲线处脱轨系数影响较大,同时在两段缓和曲线处轮重减载率也急剧增大,水平随机不平顺对两个缓和曲线地段处列车的脱轨系数影响较大。

    2019年04期 v.63;No.688 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6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GM(1,1)与WOA-LSSVM组合预测模型的轨道不平顺预测

    冯超;余朝刚;孙雷;秦鑫;

    在保障列车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对轨道不平顺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可以提高线路维护效率。根据轨检车的历史轨检TQI数值进行分析,提出一种基于非等时距近似非齐次的GM(1,1)模型与鲸鱼算法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的组合预测模型。对非等时距GM(1,1)模型的灰作用量进行优化,并设置加权矩阵,对不同检测时间的数据赋予不同权值,建立非等时距近似非齐次的GM(1,1)模型,得到初步预测值。在此基础上,利用鲸鱼算法优化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WOA-LSSVM)对残差进行修正,得到最终预测值。分别对某线上行两段线路的轨道不平顺TQI值进行预测,结果表明:该预测方法相对误差平均值分别为2. 316%和1. 67%,后验差分别为0. 093和0. 068,精度等级达到1级,实现了轨道不平顺较高精度的预测。

    2019年04期 v.63;No.688 34-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华东地区夏季无砟轨道温度梯度预警研究

    李佳雨;李再帏;何越磊;路宏遥;

    为研究华东地区夏季无砟轨道温度梯度的分布规律同时对高温时期的温度梯度进行预警管理,运用统计学方法研究轨道板温度梯度的分布规律并得到其预警限值,同时构建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对华东地区夏季无砟轨道温度梯度质量进行预测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地区夏季正温度梯度预警限值为66. 5℃/m,负温度梯度预警限值为-31. 5℃/m;贝叶斯网络预测模型具有88. 6%的准确率,可良好预测无砟轨道温度梯度的质量等级,同时由贝叶斯的诊断推理功能得出环境温度和太阳辐射是造成无砟轨道温度梯度异常的主要原因。

    2019年04期 v.63;No.688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5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新建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最大坡度研究

    王小红;

    新建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穿越山高沟深、高程落差大的秦岭山脉,沿线地形地质条件复杂,选择经济合理的最大坡度方案,对线路长度、工程规模、建设投资、运营效果、运输能力影响较大。结合规范要求及相邻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对翻越秦岭的蓝田至郧西段最大坡度方案进行研究,采用综合分析法、比较法等对20‰,25‰,30‰不同方案进行定性和定量综合论证分析,推荐采用与地形适应好、工程经济优、运输质量高、与路网协调统一的25‰坡度方案。研究结论为本线技术标准选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为其他铁路翻越秦岭地段最大坡度选择提供参考。

    2019年04期 v.63;No.688 47-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8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地铁扣件DI弹条安装受力分析及工艺优化改进研究

    陈明明;卢俊;余鸿;王平;赵才友;

    为了整治地铁扣件DI弹条扣压力不足、疲劳断裂、锈蚀等病害,通过建立DI弹条扣件系统有限元模型进行安装状态受力特性分析,同时对弹条生产的原材料、工艺参数、表面处理方式等进行优化改进,最后对采用新工艺生产的DI弹条进行扣压力、疲劳试验和盐雾试验,验证了优化措施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弹程为10. 5 mm时,弹条最大等效应力值为1 400 MPa,发生在弹条后拱小圆弧内侧,此区域为弹条关键受力区;相比60Si2Mn,采用60Si2MnA弹簧钢为原材料的弹条扣压力从8. 17 k N提高至8. 79 k N,疲劳次数从503万次提高至541万次。最优的弹条生产工艺参数为:加热温度应为930~1 020℃,淬火温度应≥830℃,淬火介质应为32号机油,淬火介质温度应为60℃±20℃,回火设备应为网带式连续回火炉,回火温度为500~550℃。弹条表面经多元合金共渗处理后的综合性能最好。

    2019年04期 v.63;No.688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4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架空结构在新建高铁引入既有高铁车站的应用

    唐广辉;

    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很多既有高铁站需要引入新线,新线建设不可避免对既有敏感的无砟轨道系统产生影响,管控新建路基变形并保证既有高铁运营安全是一个重大课题。在总结已有工程经验的基础上,分析设计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一种新的路基结构形式即架空结构,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普通填料、轻质填料和3种架空结构对既有高铁的影响进行模拟分析计算,并开展造价分析对比,进一步优化结构设置方式,降低了工程投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架空结构具有自重小,施工便捷,干扰小等优点,下部空间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特点,在填料缺乏、地基软弱地区具有显著优势,可以推广使用。

    2019年04期 v.63;No.688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2D激光位移传感器的轨底坡动态检测系统研究

    夏银;林建辉;王锋;熊仕勇;

    设置合理的轨底坡可使钢轨轨头与车轮踏面合理接触,减轻钢轨轨头的不均匀磨耗,延长钢轨使用寿命。为提高轨底坡静态检测精度,线路日常养护和维修效率,提出一种基于2D激光位移传感器(简称2D)的钢轨廓形检测原理和ARM嵌入式技术的轨底坡动态检测方法。结合传感器工作原理与特点,搭建一套可在线连续检测的轨底坡动态检测系统。考虑到2D空间姿态变化,建立适用于轨底坡动态检测的双2D空间姿态关系模型和标定解算模型。因为车体振动会产生对轨底坡计算结果的影响,利用Kalman滤波算法建立多传感器的状态空间模型,对轨底坡计算结果进行补偿。最后选用GJ-4型轨道检测车进行地铁正线试验,试验结果与人工复核结果的对比,符合工务段要求精度。试验结果验证了该轨底坡动态检测系统切实可行,Kalman滤波算法能够很好地对轨底坡的计算结果进行补偿修正。

    2019年04期 v.63;No.688 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2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截线法的铁路扣件骨架提取算法

    张雨;王志晖;李柏林;

    为了能够精确描述铁路扣件端部形状,提高铁路扣件的识别率,以及满足扣件检测的实时性要求,提出了一种基于截线法的铁路扣件骨架提取算法。首先,通过预处理得到原始图像的二值图像及其感兴趣区域;其次,应用不同方向的方位距离变换计算扣件各端部区域的骨架生长点;然后,以骨架生长点为中心沿扣件的弯曲方向分别利用水平线族和竖直线族扫描扣件端部轮廓,得到截线段后,计算其中心点;最后依次连接骨架生长点和所有截线中心点即可得到完整的扣件图像骨架。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证明,本文算法对扣件形状的描述能力强,并且可以准确识别扣件形状。对于复杂图像的识别具有较好的效果,在识别缺陷扣件时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算法运行时间较短,可以达到实时性的要求。

    2019年04期 v.63;No.688 69-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桥梁

  • 侧阻附加弯矩对桥梁桩基水平承载力影响研究

    竺明星;戴国亮;卢红前;龚维明;万志辉;

    为研究桩身被动侧竖向摩阻力对大直径桥梁基桩的水平承载特性影响,首先在抗力矩概念基础上分别建立任意桩身横截面竖向侧摩阻力产生的附加弯矩计算公式及其影响下的桩身单元受力微分表达式。基于传递矩阵法及Laplace正逆变换,分别得出考虑侧阻附加弯矩影响时桩身弹性段、塑性段的传递矩阵系数解。结合推导的桩端水平阻力本构模型和给定的迭代求解方法,进而得出考虑桩侧竖向摩阻力影响的桥梁基桩桩身响应解。通过试验对比验证了本文方法的合理性,证明了桩侧竖向侧摩阻力所产生的附加弯矩对桩基水平承载力的影响非常显著。最后开展了附加弯矩参数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τ-s曲线作用时桩身最大变形降低幅度变化规律均类似;桩身最大变形降低幅度随着桩侧摩阻力τ-s曲线极限值τu的增加、临界位移su的减小而增加;当长径比Lb/d≥4时,可忽略桩端水平阻力的影响;当Lb/d≥10时,可忽略侧阻附加弯矩效应的影响;长径比相同时,桩径越大,相应的初始阶段最大位移降低幅度也越大。

    2019年04期 v.63;No.688 75-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美日欧中规范钢桥压杆稳定性计算对比研究

    楚得;郑凯锋;衡俊霖;

    在进行稳定设计时,大部分规范同时考虑构件的整体稳定和板件的局部稳定,不同规范的稳定设计方法差异较大。介绍美国、日本、欧洲、中国四种钢结构桥梁规范中的稳定设计方法,通过将整体稳定折减系数和局部稳定折减系数分别表示为相对长细比和相对宽厚比的函数,绘制4种规范下的稳定折减系数曲线进行对比。同时,针对桥梁工程中常用的翼缘厚度小于40 mm的H形截面杆件,根据各规范中对应的曲线,结合算例计算其稳定折减系数。结果表明:对H形截面受压杆件,整体稳定折减系数为美国规范最大,日本和欧洲规范其次,中国规范最小;局部稳定折减系数为美国和欧洲规范较大,日本和中国规范较小。中国规范在稳定设计方面最为保守。

    2019年04期 v.63;No.688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阻尼参数的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损伤概率影响分析

    向宝山;崔恩旗;曹艺缤;李鑫;

    为研究阻尼参数对高速铁路连续梁桥地震易损性的影响,以一座(32+48+32) m高速铁路连续梁桥为研究背景,借助大型开源程序Open Sees建立了数值模型,并应用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概率解析易损性函数表达式获得地震易损性曲线(面),探讨阻尼器参数对桥梁地震易损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设置阻尼器使桥梁受力更为合理,可进一步提高桥梁抗震性能;(2)阻尼系数的提高及阻尼指数的降低均使得桥梁固定墩曲率及活动支座位移减小,进而降低固定墩和活动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概率。

    2019年04期 v.63;No.688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4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混凝土单箱双室磁浮轨道梁的日照温度场分布研究

    邹波;滕念管;

    日照作用下混凝土单箱双室磁浮轨道梁的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易引起变形、开裂,影响轨道平顺性及行车安全性。基于传热学原理,结合上海夏季辐射和气温等气象资料,针对日照作用下混凝土双室箱梁的温度场分布展开有限元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时刻时轨道梁截面的温度分布规律,得到了箱梁在不同时刻的温度云图;提取最大竖向温差时刻腹板和最大横向温差时刻底板中线的温度值,拟合后得到横向与竖向的温度梯度曲线,与规范温度梯度对比后发现:竖向温度梯度峰值比规范值大,变化更加剧烈,且在底板附近存在反向温差,横向温度梯度峰值比规范值小,变化也更加剧烈且同样存在反向温差,双室箱梁的温度梯度模式与规范不一致。

    2019年04期 v.63;No.688 96-101+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隧道/地下工程

  • 铁路隧道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风险评估研究

    王晋辉;凌云鹏;智宏亮;刘海林;丁啸宇;

    风险评估对于铁路隧道工程的建设和项目选线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铁路隧道工程风险评估在可行性阶段对应的风险类别与风险因素,建立基于AHP法的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体系以及相应的隧道风险等级定量评判标准。模型根据专家对各风险类别和风险因素相对发生概率的定性评判,通过AHP法计算得到各风险类别和风险因素在整个风险评估体系中发生的相对概率,并将风险事件发生后果等级赋予相应的风险分值。最终结合得到的概率与风险分值通过模糊综合评价得到隧道综合风险评估分值和其对应的风险等级,从而对铁路隧道工程风险进行综合、定量、直观的评估。将A隧道运用该体系进行分析评价,得到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综合风险评估值为4. 774,风险等级为中度。

    2019年04期 v.63;No.688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基于Bentley平台的铁路隧道BIM技术应用研究

    张轩;

    以Bentley平台为技术支持,以京张高速铁路隧道工程为项目背景,以BIM技术在隧道设计中的应用为目的进行研究。叙述了BIM隧道建模过程及对铁路BIM标准的验证,通过使用BIM技术进行碰撞检测、正向设计、协同设计对设计流程的优化,总结了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研究认为:现阶段Bentley平台上BIM技术在铁路隧道设计中还不能满足出图和工程量计算的要求;在模型不同的设计阶段,由于精度要求的不同导致模型有时无法重复利用;模型的应用在设计、施工、运维间缺乏联系。解决以上问题需要根据隧道专业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二次开发;提高BIM模型的重要性以替代二维出图;规范中对于BIM精度的要求应通过项目的验证不断优化;应制定统一的标准,规范BIM设计各阶段完成内容,构建多阶段、多专业的BIM平台。

    2019年04期 v.63;No.688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0K]
    [下载次数:6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1 ] |[阅读次数:0 ]
  • 盾构隧道穿越高强度强富水灰岩上浮段工程风险分析及应对措施

    吴镇;

    针对盾构穿越土岩交界面、高强度富水灰岩段及灰岩岩溶区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分析,合理做好盾构选型,通过工程类比法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相应处理措施。采取全土压掘进模式、合理的掘进参数及渣土改良等手段控制土岩交界面上方管线及地表变形;穿越高强度强富水灰岩段,为防止掘进过程中产生"喷涌"现象,采取盾构半敞开式掘进模式、洞内补偿注浆封堵后方来水、地表注射聚氨酯和渣土改良等措施;针对高强度硬岩,通过合理选用刀具、控制盾构掘进参数减少刀具的磨损和破坏。穿越石灰岩岩溶区,针对溶洞的大小、与隧道相对位置关系和充填类型采取地面袖阀管注浆预处理,并结合管片预留孔进行注浆处理,通过采取上述综合技术措施,保证了盾构机在高强度富水灰岩上浮段的顺利掘进。

    2019年04期 v.63;No.688 112-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7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严寒地区铁路隧道中心深埋水沟设置长度计算方法

    陈霄汉;

    严寒地区铁路隧道防寒措施的合理设置直接关系到铁路运营安全。通过对已建成严寒地区隧道排水通道局部结冰情况和太阳辐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隧道洞口的太阳辐射大小是影响隧道排水通道局部结冰的关键因素。为降低隧道冻害在铁路安全运营中产生的危害,量化计算严寒地区铁路隧道中心深埋水沟的设置长度,建立了隧道洞口太阳辐射评价标准,并基于已建成的位于严寒地区铁路隧道优化后的中心深埋水沟设置长度,结合太阳辐射指标、最冷月平均气温,采用麦夸特法(Levenberg-Marquardt)非线性回归计算出公式待定参数,得到了严寒地区隧道中心深埋水沟设置长度计算公式。

    2019年04期 v.63;No.688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寒区老旧铁路隧道改造方案研究

    赵志刚;

    近年来,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及能源短缺问题的日益突出,结合运量增长需要,我国老旧铁路电气化改造工程日益增多。受净空条件限制,隧道工程往往成为电气化改造工程中控制节点,是土建工程改造的重点和难点。改建方案的合理性对整个工程的施工风险和工程投资有着重大的影响。长图线长春至吉林段共有3座既有隧道,分别修建于1912年,1978年和2002年,修建时间跨度大,隧道限界、材料标准及施工工艺相差迥异,衬砌缺陷及病害较为典型,在我国东北严寒地区老旧隧道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以长图线电气化改造工程为例,通过对工程改造方案的研究和比选,提出严寒地区老旧铁路隧道电气化改造设计的原则及方法。

    2019年04期 v.63;No.688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6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土隧道围岩含水率变化及拱架受力特征研究

    赵永虎;罗浩洋;苗学云;白明禄;米维军;

    为了研究黄土隧道围岩含水率和钢拱架应力在施工期间的变化规律,以在建银西高铁董志塬区上阁村隧道为例,采用现场监测方法,对黄土隧道围岩体积含水率变化规律和钢拱架受力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隧道围岩含水率在时间上呈先增长后平稳的两阶段变化,在空间上表现为拱顶和拱腰位置的含水率总体小于拱脚和仰拱底部的含水率;钢拱架应力在施工期内呈先非线性增大后出现波动最后趋于平稳的三阶段变化规律,在施工期内钢拱架对承受围岩压力、确保大断面黄土隧道围岩稳定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议对大断面黄土隧道在施工期内形成"勤测含水率、重视防排水、加强初支"的管理理念。

    2019年04期 v.63;No.688 128-13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0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铁路客站/地铁车站

  •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柱节点变参数受力分析

    高志宏;

    预应力型钢混凝土梁-钢管混凝土柱的可靠性是保证框架结构安全的关键。以呼和浩特东站站房为例,采用ADINA有限元软件建立了节点有限元模型,通过变参数分析,研究了节点区加强环板设置方式、厚度及预应力筋截断位置对节点受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同时设置内外加强环板并进行圆弧过渡可有效降低环板的应力集中;预应力筋在2. 5倍型钢梁高以外截断时,预应力筋的截断位置对节点的受力影响不大;在设计荷载作用下节点呈非线性弹性变化,具有很好的承载力和刚度,且梁内箍筋最大应力值出现在梁端加强区以外。

    2019年04期 v.63;No.688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6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集装箱站装卸线不挂网列车牵引供电设计创新

    万一农;

    针对电气化铁路集装箱站装卸线采用不悬挂接触网运输方式,结合目前集装箱站设置方案,研究集装箱装卸线两端接触网行车可能的安装方式,对牵引供电系统的接触网悬挂及下锚安装进行分析,为实现列车牵引供电—接触网在集装箱站装卸线范围内不悬挂接触网行车,设计出两种有针对性的接触网终锚结构方式,满足了列车进出集装箱站装卸线的牵引供电需要。

    2019年04期 v.63;No.688 137-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电力/电气化

  • 基于青连铁路四电工程BIM技术的应用研究

    闫立忠;

    以青连铁路四电工程为试点,对铁路四电BIM技术进行应用。开展基于达索平台的铁路四电过程BIM技术的应用研究,通过青连铁路四电工程BIM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具体分析BIM技术在铁路建设协同设计、施工过程以及项目管理中的方法与应用。探索出一种适用于铁路四电工程BIM应用的技术路线,从协同设计到施工管理,基于BIM模型完成铁路四电工程拓展应用,提供了系统的BIM应用案例。

    2019年04期 v.63;No.688 141-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8K]
    [下载次数: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通信/信号

  • 基于混合系统模型预测控制的列车优化运行

    王攀琦;汤旻安;

    为保证列车高效率运行,需要对自动驾驶系统进行高效设计。列车运行过程具有高度非线性化的特性,针对这一特性,通过引入整数变量,建立基于混合系统的列车混合逻辑动态模型,其次考虑列车运行过程的多重约束,通过二次规划求解控制律。同时为了降低控制器计算量,在模型预测控制的基础上引入了阶梯式控制策略。最后利用Matlab仿真软件使其跟踪一条即定曲线,对所提的控制策略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器可以在降低计算量的基础上,保证列车准时高效跟踪既定曲线,当改变控制器参数时,对跟踪效果有较大的影响。仿真结果对本文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有效验证。

    2019年04期 v.63;No.688 148-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CIPSO算法在城市有轨电车控制策略中的应用研究

    罗淼;米根锁;

    在保证电车安全的前提下,轨道交通中的城市有轨电车控制策略优化问题实质上是多目标优化问题,主要是针对节能、正点、停靠准确和乘客舒适度优化等方面的复杂问题,以电车运动学方程为基础,针对粒子群优化算法在离散优化问题中处理不佳,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采用混沌Tent映射初始化粒子群,建立其多目标优化模型。而后采用免疫接种和免疫选择的方法提高PSO优化算法的优化能力,对模型进行求解。以广州市海珠区环岛新型有轨电车试验段数据为对象进行实例仿真,结果表明,混沌免疫微粒群优化算法较传统微粒群优化算法可获得更好的控制策略,能更有效的解决电车运行多目标优化问题。

    2019年04期 v.63;No.688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5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机务/车辆

  • BIM技术在铁路机务段设计中的应用

    闹加才让;

    铁路机务段设计具有涉及专业多、专业接口复杂的特点,传统二维设计容易出现管线碰撞及设计缺陷。为提高设计质量,以迁建西安机务段项目为依托,对BIM技术在大型铁路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探索。本项目运用Inventor、Revit、Navisworks等设计软件作为BIM设计工具,将所涉及的14个专业工程内容全部进行BIM设计。通过建立族库、各专业BIM设计、模型整合的流程,构建一个覆盖全专业的数字化仿真模型,并总结出一套机务段BIM设计流程。实现了模型可视化展示、二维出图、属性信息添加、工程量统计、碰撞检测等应用。机务段工程设计复杂,专业接口众多,运用BIM技术可直观展示设计意图,并能轻易发现各专业设计中的错、漏、碰、缺问题,为提高设计质量提供有力保障。

    2019年04期 v.63;No.688 160-164+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装配式综合管廊在地铁车辆基地中的发展及应用探讨

    郑辉;

    装配式综合管廊在地铁车辆基地中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为了将装配式综合管廊与地铁车辆基地有效结合,提出一种适合于地铁车辆基地的装配式综合管廊解决方案。系统研究车辆基地发展装配式管廊的可行性,从目前车辆基地综合管廊建设和运营现状出发,提出了单仓和双仓两种管廊断面模式。通过应用BIM技术对管线进行碰撞检查和节点深化设计,并在管廊设计中考虑相关附属配套设施。工程实践证明,装配式综合管廊比现浇管廊土建成本减少4%,工期缩短45%,从安全、环保、质量、工期、场地、运维等多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大力推广。下阶段应从标准化设计、施工方面对装配式管廊进行系统研究并争取尽快应用到实际项目中。

    2019年04期 v.63;No.688 165-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下载次数: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地铁车辆段轮对在线检测设备对出入段能力的影响分析

    张建华;

    轮对在线检测设备在车辆段咽喉区的设置方式不同,引起信号转换轨位置的变化,从而影响列车出入段能力。为研究设备的合理设置方式,减少对列车出入段能力的影响,通过分解列车出段作业过程,计算出理想条件下的列车出段时间,再以几种典型的设备设置方式为例,分别计算出段作业时间差,对比分析后提出,在同等条件下,设备的最优位置应设于咽喉区第一付道岔和信号转换段之间,同时应尽量避免将设备设置在咽喉区第一付道岔内的岔线区。

    2019年04期 v.63;No.688 170-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标准规范

  • 轨道交通电磁兼容标准制定历史探析

    陈波;余俊;王延哲;

    目前轨道交通领域的电磁兼容标准主要以EN 50121和IEC 62236系列为代表,其制定和使用已有二十余年,是轨道交通系统电磁兼容设计和验证的重要依据,GB/T 24338也是基于该系列标准制定。总体看国内相关标准的制定起步较晚,因此有必要对标准制定的历史进行深入探析,增强对标准的理解。从标准横向和纵向演变角度,介绍EN 50121制定的法规背景,分析轨道交通电磁兼容欧洲标准、IEC标准和中国国家标准间的演进关系,考证条款确立的背景和依据。轨道交通电磁兼容标准演进大体可分为初制定、应用发展和优化调整等3个阶段,按此对标准版本更新中的主要技术变化进行梳理,包括应用范围的逐步澄清、限值曲线的优化调整以及测试频段的拓展等。对标准的历史研究有助于在轨道交通系统的设计、建造和验证中更准确地应用标准,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参与度。

    2019年04期 v.63;No.688 174-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6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