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兰;程佳;孟进宝;赵相卿;江凯;王兴;
针对岛状多年冻土区的新建工程和既有工程改扩建过程中面临的地基多年冻土稳定性问题,利用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原理,采用预融技术对多年冻土地基进行处理,达到使冻土融化并固结沉降从而增强地基承载力的效果。在收集国内外工程中处理岛状多年冻土的主要方法和生石灰桩在处理地基的应用范围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创新性开展石灰桩预融冻土地基室内模型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确定适用于融化高温岛状冻土且增强其地基承载力的石灰桩材料类型、材料配合比及施工工艺,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评价,形成在高温岛状冻土地区可以应用的一种新型成套石灰桩预融技术。
2017年12期 v.61;No.672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0K] [下载次数:1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王明慧;王作钰;高玉明;张桥;
线下工程工后沉降变形分析评估是高速铁路轨道工程铺设的必要条件和关键工序之一。以重庆至万州铁路为例,在有砟轨道铁路施工过程中,引入改进型灰色预测模型Np GM(1,1)和UQGM(1,1)进行沉降变形分析,相比于传统的预测方法,两种改进型的灰色预测模型在预报的稳定性和相关性上有显著提升。对于考虑到的9个测点,改进型灰色预测模型得到的相关性均大于0.97,明显优于传统模型(相关系数为0.8左右,个别站点超过0.9);改进型模型得到的S(t)/S(∞)均接近或者等于1,显著高于传统模型。结果适用于西南山区高速铁路沉降变形评估预报,可以为类似区域的铁路路基沉降预测提供参考。
2017年12期 v.61;No.672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飞;赵钢;尤明熙;刘维桢;
轨道质量指数TQI为左高低、右高低、左轨向、右轨向、轨距、水平、三角坑各单项标准差的和。各单项项目的标准差直接体现了此项几何不平顺的输入能量,表现为此项几何不平顺的离散程度,当它的值越大时,表明轨道状态较差,对车辆的激励能量大。针对目前分段标准差计算方式不能完全反映轨道质量状态最差的区段、评判结果存在离散性等缺点,提出利用滑动标准差计算方式对轨道区段状态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研究确定合适的计算长度200 m和移动步长20 m,并利用京沪线9~10月份检测数据进行试用,结果表明:滑动标准差不仅能够找到轨道质量状态最差的区段,还能找出更多超出管理值标准的区段,且在识别不良区段的起止位置(长度)和评判结果一致性方面,也明显好于目前的分段标准差计算方式。
2017年12期 v.61;No.672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蔡向辉;于鹏;周红丽;李永明;刘超;
断裂带是一种地区性的灾害地质,断层粘滑错动是地震造成跨断层隧道结构严重破坏的主要因素。乌鲁木齐九家湾断层组中的第3条断层与地铁1号线交角约71°,三向变形,预计百年垂直最大错位量约650 mm。目前国内外常用的整体道床结构设计最大调高量一般不超过60 mm,高低和水平调整量有限,无法适应1号线活动断层的变形量。对乌鲁木齐新型轨道结构进行研究,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车辆-轨道-隧道有限元模型,分析新型轨道结构的动力响应特性,基于仿真结果推荐新型固化道床弹性模量取值为500 MPa,可满足乌鲁木齐地铁1号线安全运营和乘客舒适性要求。
2017年12期 v.61;No.672 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4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阳志;岑敏仪;李阳腾龙;陈启航;闫广峰;
根据铁路建设项目施工需要,在系统学习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于复线铁路并行段右线参数算法进行研究,提出采用平行线法和几何法分别推算右线交点平面坐标和变坡点里程的思路,并利用实测数据进行检验,证明该算法的正确性和便捷性,对复线铁路工程施工和维护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2017年12期 v.61;No.672 19-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光金;付宏平;许张柱;张先文;
针对既有线常规测量方式不能重构既有线、提供中线理论坐标,无法满足CPⅢ铺轨的问题进行研究。采用兼顾轨道平顺性的最小二乘拟合优化法、拟合理论直线边构架既有线理论中线的控制桩法、基于设计要素阀值的曲线整正法、利用法向趋近重合法计算测点中线理论里程、归化里程获取设计接口数据法重构既有线。研制"全站仪数据自动采集系统"以及"既有线勘测设计一体化处理系统",实现提供既有线设计中线理论坐标的目标,形成从外业测量到内业自动化设计的一套完整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经工程验证后得到推广应用。
2017年12期 v.61;No.672 2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周洺汉;商拥辉;徐林荣;陈宏伟;
高铁路基运营期沉降超限治理具有"时空"限制严、治理措施难、治理费用高等特点,且可能影响线下结构耐久性和列车正常运行等问题,是高速铁路运营维护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为解决高铁路基运营期沉降超限治理的问题,结合现场测试及理论分析的方法,提出集成工程治理的措施。(1)路基两侧:旋喷隔离桩加固;(2)路基坡脚处:设置应力释放孔;(3)路基底部:花管注浆加固;(4)辅助措施:更换垫块+抬高扣件。研究成果应用于沪宁(上海—南京)城际铁路工程实例中,结合治理前后的沉降测试数据和TQI值,验证了该集成治理措施控制效果较好,能够为类似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2017年12期 v.61;No.672 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4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 ] - 程霖;杨成永;石勇军;马文辉;
为研究轨道与隧道结构相互作用规律,建立弹性支承块式轨道与隧道底板相互作用的有限元模型。考虑隧道底板变形方式、最大变形值、沉降槽宽度等影响因素,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轨道结构的变形和内力、钢轨与道床板的脱空、道床与隧道底板的脱空。结果表明:由于支承块、道床板、隧道底板之间连接力弱,隧道结构的不均匀沉降可能引起支承块与道床板、道床板与隧道底板间的脱空;钢轨对道床板的约束作用不明显,道床板与隧道结构存在变形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道床板自身的刚度;隧道底板最大变形发生在道床板变形缝处时,相比于发生在道床板中部,钢轨与道床板更容易产生脱空;沉降槽宽度越大,轨道与隧道结构的差异变形越小,而轨道结构内力随沉降槽宽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采用实际工点的参数进行计算,得到道床板与隧道底板脱空量为0.8 mm,与实测脱空量1.1 mm相比基本一致。
2017年12期 v.61;No.672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曾勇;蒋兴;傅丽霖;
基于动力学理论并利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UM建立30 t轴重重载车辆-轨道空间耦合模型,分析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波长、幅值对重载车辆动力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不利波长并提出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幅值管理建议值。研究结果表明:(1)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的最不利波长为10 m,波长大于40 m后,波长对动力性能影响较小;(2)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中的高低不平顺成分幅值变化对轮重减载率、车体垂向加速度等指标影响显著,而轨向不平顺成分幅值变化对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轮轨横向力、车体横向加速度等指标影响较大;(3)仅开行重载货车的线路,高低/轨向复合不平顺偏差限值I~Ⅳ级管理标准建议分别取为4 mm/5 mm、7 mm/8 mm、10 mm/10 mm、14 mm/13 mm。
2017年12期 v.61;No.672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5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朱禹;李成辉;
随着桥上无缝线路在运营中出现各种病害,桥上无砟轨道的横向稳定性问题越来越引起重视。基于梁轨相互作用原理,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桥上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横向稳定性分析模型,分别计算分析梁体在均匀温度和双向温度梯度下对无砟轨道结构横向变形的影响,有益于进一步深入研究桥上无砟轨道的横向变形机理。结果表明:与均匀温度荷载相比,双向温度梯度荷载对无砟轨道结构横向变形影响相对较小,但对钢轨轨距的影响较大,桥上无砟轨道结构的横向稳定性受梁体伸缩附加力与梁体几何形变的共同影响。因此建议在设计桥上无缝线路时,无论考虑哪种梁体温差荷载,都需要对桥上无砟轨道结构的横向稳定性进行检算。
2017年12期 v.61;No.672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0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吴梦瑶;丁维桐;赵春光;杨荣山;
受季节和日照的影响,高墩大跨拱桥混凝土结构会出现膨胀现象,从而引起桥墩顶部竖向位移的变化。为了研究拱墩降温对高墩大跨拱桥上连续式无砟轨道竖向位移和高低不平顺的影响,根据桥上连续式无砟轨道的结构和受力特征,参考国内某大跨度上承式钢筋混凝土拱桥的实际参数,利用有限元方法,建立线-桥-墩一体化模型,分析拱墩降温对大跨拱桥上连续式无砟轨道的竖向位移和高低不平顺的影响。结果表明:拱墩降温引起的大跨桥上线路竖向位移较明显,设计时不可忽略;拱墩降温会引起线路高低不平顺,且对长波不平顺影响最严重;线路高低不平顺随降温幅度增加而增大,在年温差较大的地区目前不建议高墩大跨拱桥与连续式无砟轨道配合设计使用。
2017年12期 v.61;No.672 50-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龙佩恒;于文法;王少钦;徐会杰;李宇杰;
桥梁监测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各关键性能的技术指标,为桥梁的安全度评估及桥梁的养护维修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数据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列车对桥梁的动力加载效应。采用ANSYS软件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简化为一系列移动集中荷载,计算列车匀速行驶作用下桥梁的振动响应,同时利用桥梁监控系统采集的实测数据对计算结果进行验证。得出结论如下:通过监测数据验证数值模拟结果的正确性;列车移动通过时桥梁跨中位移均在合理范围,现阶段桥梁处于较好工作状态;列车运行速度对桥梁跨中位移极值有明显影响。
2017年12期 v.61;No.672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5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谢明志;张涛;杨永清;张克跃;陈名欢;
为保障特大跨度预应力连续梁桥结构安全、几何线形平顺,成桥各安全控制指标满足设计要求,以新建怀邵衡铁路沅江特大桥(60+100+60)m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工程依托,根据理论计算及结构特点,构建快速铁路大跨连续梁监控体系,重点进行参数敏感性分析,建立线形及应力监控系统,数据计算、分析和处理方法。理论研究及工程实践表明:混凝土容重和预应力效应为影响线形和内力的关键因素,其次是混凝土弹模和收缩徐变,施工中需加强对这些参数的控制及识别;采用的计算方法和监控手段确保了该桥主梁线形平顺和受力安全,合龙口精度、主梁线形和应力误差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安全可控、工作状态良好。
2017年12期 v.61;No.672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1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崔苗苗;
合安铁路跨引江济淮特大桥主桥采用(90+180+90)m连续梁拱桥,原方案按不通行运梁车设计,为进一步优化施工组织,减少梁场数量,满足总体工期需要,拟将架梁范围延伸至主桥肥西侧。在不改变原设计的基础上研究主桥过运梁车方案,并建立相应的有限元计算模型,对其进行强度检算。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无拱肋运梁方案,主梁施工完成后,桥面以上拱肋暂不施工,待两侧简支梁架设完成后再施工桥面以上拱肋和吊杆,该方案可满足运梁车通过限界及主桥结构受力要求,可在今后类似铁路工程建设中推广应用。
2017年12期 v.61;No.672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5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丁海滨;骆祎;徐长节;徐力;
依托南昌地铁1号线侧穿某建筑物,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三维建模,分析盾构隧道与建筑物不同间距及隧道不同埋深情况下,建筑物对隧道衬砌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与建筑物不同间距及隧道埋深不同情况下,衬砌弯矩均在衬砌环向30°和120°及其径向相对点弯矩增长率最大,而衬砌环向60°和150°及其径向相对点呈现负增长率。随间距增大,衬砌弯矩及轴力增长率均逐渐减小,当水平间距达到3.0D时衬砌弯矩及轴力增长率基本趋于0;随埋深增大,衬砌弯矩及轴力增长率均逐渐减小,当埋深达到3.0D时衬砌轴力增长率小于5%。
2017年12期 v.61;No.672 69-7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7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陈振溢;卢艳伟;弓广辉;胡少斌;邹温胜;
与北京地铁16号线稻香湖站配套的一体化结构紧邻地铁车站北侧布置,采用明挖法施工,一体化结构与车站北侧共用围护桩。在一体化结构地下一层与地铁车站站厅层设置3个连通口,为形成连通口,需要截除共用的围护桩。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由于施工效率低,不能确保在地铁车站投入运营前完成围护桩的截除。根据工程总体施工安排,对原设计的围护桩截除方案进行优化,并对原设计方案和优化方案的一体化结构受力及变形状态进行对比计算分析。在优化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便于工程实施的截桩方案,并在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2017年12期 v.61;No.672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7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曹艳鹏;杨其新;蒋雅君;黄文翾;
在地震作用下,探究上下近接、最小竖向净距2 m——地下商场和地铁车站的危险截面和相互影响规律。结合地铁抗震规范相关要求确立该工程的6种计算工况,建立三维模型运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计算得出:相比两个结构单独存在,上下近接组合形式的结构动力响应均发生了一定量的增幅;结构构件距两结构相邻面越近,动力响应的增幅越大。因此,两个结构相邻面是地震发生时的危险截面。上下近接的地下结构的相互影响规律和危险截面等结论对以后的设计、施工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2017年12期 v.61;No.672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仇文革;曹力;孙克国;周慧超;何永成;
铁路隧道锚杆主要有2种锚固方式:全长黏结砂浆和水泥基药卷,前者施工质量较好,可加固杆体周围岩体,后者施工简便,能快速发挥作用,在现有施工工艺的前提下,为了比较全长砂浆与水泥基药卷这2种锚固剂在浅埋软弱破碎围岩中的锚固效果,以郑万高铁许良隧道为依托工程,采用现场试验的方法对全长砂浆锚杆与水泥基药卷锚杆的锚固效果问题进行研究,选取Ⅴ级围岩段分别设置全长砂浆锚杆段50m与水泥基药卷锚杆段50m进行对比试验,且改善了全长砂浆锚杆注浆工艺,使其注浆密实度达到90%。对比试验的项目有:锚杆轴力、初支钢架应力、喷混凝土应力、水平收敛和拱顶沉降。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全长砂浆段的拱顶沉降和净空收敛在边墙锚杆施做后得到了更好的控制,得益于注浆工艺的先进性及后期强度的迅速提高,全长砂浆锚杆受力较大,且使喷射混凝土和钢架受力较均匀。相比之下,水泥基药卷段的围岩变形持续发展,受限于锚固质量及后期强度的不足,水泥基药卷锚杆受力较小,导致喷射混凝土和钢架承担较大部分的围岩压力,且不均匀。结论:在当前施工工艺和地质条件下全长黏结砂浆锚杆锚固效果较好。
2017年12期 v.61;No.672 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2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孙兰泉;
广佛环城际区间长距离穿越运营高铁桥桩,地面为交通干道,地下管线十分密集,部分管线埋深大,无迁改条件,工程风险和社会风险极高,为解决上述难题,对穿越桥桩关键技术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长距离穿越前,详细查明既有管线及桥桩基础资料,线路设计确保距离敏感构筑物一定安全距离,减少地质突变段落;选择合理工法和掘进参数;提前进行施工影响预测,对敏感物设置全面监测点和有效预警值,对风险源设置应急预案;掘进过程中对于地质突变段优先选择土压平衡掘进模式;通过采取上述关键措施可以保证盾构长距离穿越既有桥桩施工及周边环境安全。
2017年12期 v.61;No.672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5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赵林;张君;周佳媚;张迁;刘欢;
为研究地铁盾构施工对地表建筑物位移的影响,基于实际工程资料,采用ANSYS三维建模来进行模拟计算,以期对不同施工步下地表的建筑物特征点、横向以及纵向考察带位移曲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盾构施工对隧道前方15 m以及左右20 m均有影响,对地表建筑物的影响与施工中产生的地表位移曲线的位置相关,后期隧道的修建并未引起前期隧道的最大沉降位置发生较大移动。
2017年12期 v.61;No.672 96-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时亚昕;
成都地铁盾构始发及接收采用管棚加固措施,既有经验及工程实践表明,管棚支护对控制沉降及盾构始发/接收安全起到有效控制作用,为将管棚支护技术应用于下穿既有运营地铁线等高风险工程,有必要对成都砂卵石地层超长管棚应用进行系统研究,以成都在建地铁车站基坑内管棚试验为基础,对管棚直径、打设工艺、打设长度、打设精度及引起地层沉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卵石粒径大(最大粒径60cm)、卵石含量高(60%~80%)的成都砂卵石地层,采用带冲击锤头的潜孔钻机,可实现管棚长距离施工,当施作长度小于35 m时能有效控制管棚偏移量,试验过程中最大偏移量为0.6m,且管棚采用跟管顶进法可有效控制管棚施工过程中引起的地层沉降。
2017年12期 v.61;No.672 101-10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6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晶磊;冯桂帅;张瑞恒;王一峰;于川情;
为了研究地铁紧邻既有建筑物时单排桩对于地铁产生的振动波能的减隔振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通过进行1g条件下的单排桩减隔振室内模型试验,分析在地铁振动激励作用下的建筑物振动形态,并在同时考虑振源深度、排桩位置、桩间距及桩长4个因素的情况下设计了相关正交实验,提出相关优化方案。分析结果表明:建筑物在地铁振动激励作用下,各楼层振动加速度级的大小呈现出波浪形的振动形态;随激振频率的增加,建筑物各测点振动加速度级总体表现出减小的趋势;单排桩在紧邻既有建筑的地铁隔振方面具有明显的减隔振效果,预期减振幅度可达13.59%;就影响减隔振效果的各因素而言,非排桩几何因素(地铁埋深\排桩位置)对减隔振效果影响较大,而排桩自身几何因素(桩间距\桩长)对于减隔振效果的影响则不如前者。
2017年12期 v.61;No.672 126-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4K] [下载次数:3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陈洪运;全德武;
为了研究高速铁路列车在路基段运行时引起的周边环境地面上的竖向振动特性和传播规律,进行现场试验和数值分析。实测结果表明:高速铁路路基段周边环境地面不同距离测点的Z振级均小于78 d B,振动并没有随距离衰减,只是在距离外轨30~60 m范围内有减弱;距离线路外轨30 m外的环境振动的频谱主峰频率以小于10 Hz的低频为主;振动频谱中并没有显现出高频振动衰减快、低频振动衰减慢的规律。基于FLAC3D的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良好,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并分析群桩加固区对振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路基段采用群桩基础对地基进行加固,可有效降低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对路基段周边环境振动的影响。
2017年12期 v.61;No.672 131-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聂新民;
大风灾害对铁路建设影响日益突显,为解决偏远地区铁路前期规划设计阶段常常遇到气象资料匮乏问题,使用高分辨率WRF模式模拟风速作为常规气象风速观测补充,分析研究新疆铁路网沿线日平均风速,为已建成铁路沿线防风工程和未来铁路规划提供基础数据。研究表明:通过对比站点实测风速与模拟风速,可以发现新疆北疆地区模拟风速在冬季呈现高估现象,而在夏季呈现低估现象;模拟风速在新疆南疆地区整体呈现高估现象。总体上,模式模拟风速可以模拟新疆复杂地形下风速变化。在1979~2013年间,多年平均大风日数反映出已建成的兰新铁路和南疆铁路仅在百里风区、三十里风区、南疆前三十里风区有较大值;规划中的克塔铁路、库格铁路、和罗铁路和哈将铁路在山区复杂地区大风日数有较大值。除兰新铁路三十里风区附近地区大风日数呈现减弱趋势,新疆其余地区大风日数呈现不同程度增加趋势。大风指数分析发现规划中和罗铁路、库格铁路、哈将铁路、克塔铁路大部分线路大风指数均处在高值区,且均以每10年8 m/s以上速率增加。
2017年12期 v.61;No.672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8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颖;
在我国西北地区,铁路项目的隧道工程越来越多,其对黄土含水层的地下水环境影响受到关注。为减轻隧道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保证当地居民正常的生活用水及生态用水,以穿越黄土地区的铁路项目南惠隧道为例,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介绍该隧道工程线路附近区域的水文地质条件及隧道外环境现状,重点分析该隧道工程的建设对线位附近地表水库、两侧村民饮用水井及对隧道洞顶植被可能产生的影响,并结合工程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确保工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对同类隧道工程给出工程环保选线上的一些建议。
2017年12期 v.61;No.672 140-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