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标准设计

Railway Standard Design

访问量:964698
日访问量:11

线路/路基

  • 地热隧道对拉日铁路选线的影响研究

    周安荔;

    通过对拉日铁路高地热分布特征、地热形成原因、高温隧道热害对工程的影响分析,利用地热研究理论,建立计算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对隧道地温场进行模拟分析,揭示隧址区地热分布规律,提出可供线路通过的地温异常区相对低温通道,并以拉日铁路吉沃西嘎隧道高地热预测和线路方案选择为例予以说明。总结高海拔地热地区选线思路及原则,为类似地区工程的设计和建设提供借鉴。

    2015年10期 v.59;No.646 1-5+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03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16 ]
  • 关于铁路路基地基承载力的讨论

    杨永久;

    现行不同铁路规范对于路基地基承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设计人员对规范有不同的理解,有时会造成设计偏于保守,对铁路路基地基承载力设计方法进行探讨。地基容许承载力和地基承载力的特征值是地基基本处于弹性变形的界限,与基础是刚性还是柔性无关。对于有砟轨道,可允许土体局部进入塑性破坏区,可以在规范的基础上将承载力要求适当放宽。根据既有资料,提出用于极限状态设计的承载力分项系数,可为铁路地基处理极限状态设计方法提供参考。

    2015年10期 v.59;No.646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04 ]
  • 基于分类投资建设的铁路分类标准探讨

    徐绪宝;

    国发〔2013〕33号文提出对新建铁路实行分类投资建设,明确了具体放开的铁路类型,但缺乏具体判别标准。本文结合铁路项目公益性或经营性属性,在对既有铁路根据运输性质进行分类统计研究的基础上,从利于分类投资建设出发,对铁路划分类别及其标准进行初步探讨,重点量化了干、支线分类和经营性公益性分类,提出经营性公益性分类以经济评价作为主要指标,干、支线铁路以在路网中作用、运量、速度目标值、线路连接、线路长度等5个主要指标进行界定。

    2015年10期 v.59;No.646 10-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1 ]
  • 高速铁路穿越断裂带地段路基设计方法探讨

    焦瑞玲;

    结合青荣城际铁路工程实际,介绍穿越断裂带地段路基概况及工程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基变形分析方法等,并根据本线为有砟轨道特点,提出路基工程设计应按照保证非地震情况下路基变形满足安全运营要求,采取加宽路基、放缓边坡及柔性加筋路基结构形式、加强防排水、进行变形监测等工程措施,使断裂带区域内路基能适应断裂带变形、易修复和留有修复条件,降低风险,节省投资。

    2015年10期 v.59;No.646 1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0K]
    [下载次数:1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1 ]
  • 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轨道交通建设时序研究

    梁世庆;孙波成;戢小辉;

    结合轨道交通建设特点,基于物元可拓数学方法、熵权理论和关联度函数,建立轨道交通建设时序决策的熵权物元可拓模型。该方法首先结合熵权理论,根据指标差异度对评价指标进行客观赋权;其次通过客观标准对评价指标的经典域进行区间界定,利用综合关联度将多指标的评价模型转化为单目标决策;然后依据定量测算的加权综合关联度值综合判定建设时序,最后以成都市轨道交通线网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该决策算法所确定的结果与实际建设时序一致,且该算法可以极大拓展研究范围,表征更多分异信息,有效支撑城市轨道交通线网建设时序的综合决策。

    2015年10期 v.59;No.646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6 ]
  • 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方法标准化研究

    凌熙;杨文韬;

    针对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没有标准化方法的现状,明确测试理论基础,规范测试方法。运用到达车站间隔时间的分析计算方法探讨高速铁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理论,提出高速铁路列车速度与密度合理匹配关系是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的理论基础,计算结果符合我国高速铁路实际情况。指出司机操纵差异、咽喉长度、线路条件等是影响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出现偏差的重要因素,从测试组织过程、测试结果以及结果的动态分析角度规范追踪列车间隔时间测试方法,方法可操作性较强,能够体现线路实际列车追踪运行能力,已应用于10余条高速铁路的运行试验工作。

    2015年10期 v.59;No.646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93 ]
  • 1520mm宽轨高速铁路平面曲线设计参数研究

    王诗;

    研究旨在为我国高速铁路在1 520 mm宽轨地区的应用提供平面曲线参数的计算方法和设计选用的参考。运用我国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中的计算方法和判定条件,计算1 520 mm宽轨高速铁路平面曲线设计参数,分析不同平面曲线半径和设计超高对列车行驶安全和旅客舒适度的影响,得出不同的速度目标值对应的平面曲线参数结果,包括曲线半径合理取值范围、最小曲线半径取值和缓和曲线长度值。研究结论:(1)1 520 mm宽轨高速铁路最小曲线半径主要受到设计速度和速度匹配的影响,设计速度越高,速差越大,最小曲线半径值越大;(2)在同等条件下,1 520 mm宽轨的最小曲线半径取值大于标准轨的最小曲线半径取值;(3)缓和曲线长度值主要受设计超高和设计速度控制,与轨距基本无关。

    2015年10期 v.59;No.646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99 ]
  • 京九铁路客运专线速度目标值研究

    陈小全;

    速度目标值是高速铁路主要技术标准之一,是铁路行车技术的核心指标,是总体设计的决定性参数,也是体现高速铁路系统整体技术水平的最主要指标。近几年,京九铁路客运专线的速度目标值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从客流特征、路网协调、时间目标值需求、工程投资等方面进行分析,确定京九铁路客运专线的速度目标值。京九铁路客运专线旅客出行以中长途为主,为保持本线中长距离运输对航空、公路的竞争优势,尽可能为旅客出行提供更为舒适和便利的条件,并考虑与相邻线路间跨线列车运行的协调性,研究结论为京九铁路客运专线宜采用350km/h的速度目标值。

    2015年10期 v.59;No.646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9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27 ]
  • 高速铁路CRTSⅢ型先张轨道板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探讨

    栗恒满;

    通过对高速铁路CRTSⅢ型双向先张预应力轨道板初张拉和终张拉过程完成后单根预应力筋张拉力的测试分析,提出"初张拉控制均匀性、终张拉控制总张拉力"的控制理念,并提出初张拉力值偏差应控制在3 k N以内。针对轨道板早期脱模特点,提出胶凝材料粒度匹配和活性激发技术;为减少板底浮浆、实现骨料适量自然外露,提出减小混凝土坍落度、多层连续浇筑的技术措施。

    2015年10期 v.59;No.646 38-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1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34 ]
  • 高速铁路综合图自动生成关键技术研究

    程耀东;潘永健;朱奕蓓;杨军;

    在Auto CAD开发环境下,以Visual LISP为开发工具,研究数据处理、图形绘制、图形裁剪及打印等技术,开发快速高效的自动化绘图软件,实现数据自动导入、自动绘图、图形自动分幅和批量打印等功能,提高绘图效率,为铁路工务管理部门提供自动化绘图平台。

    2015年10期 v.59;No.646 42-45+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0 ]
  • 中国高速铁路绿色通道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合理化建议

    田召圣;

    随着中国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高速铁路绿色通道建设作为其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对促进和谐铁路建设和提升运输服务质量都显得尤为重要。但在实际铁路建设过程中,由于铁路绿色通道建设所受重视程度不够、建设标准低下、绿化手法相对单一等原因,导致高速铁路绿色通道建设水平比较滞后。为了确保高速铁路绿色通道的更好实施,分析高速铁路绿色通道建设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并从设计和施工的角度对高速铁路绿色通道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归纳和总结了高速铁路绿色通道建设模式,倡导多样化绿色景观,旨在为今后的高速铁路绿色通道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015年10期 v.59;No.646 46-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18 ]
  • 铁路安全线空间线形设计方案研究

    高纯敏;

    现行的铁路安全线设计方案,无论是直线型安全线还是曲线型安全线,均存在安全隐患,随着我国铁路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这一问题愈显突出。为了避免列车进入安全线发生侧翻或脱轨时朝向正线侧,采用侧倾式设计方案对安全线系统进行优化,改进线路轨面高程设计和车挡外形设计,设置轨面高差,调整车挡撞击面与线路的夹角。侧倾式设计方案可以确保在列车进入安全线后,避免向正线一侧脱轨或侧翻。提出修改设计规范的建议,改进今后的设计,并对既有安全线进行改造,从而保证正线列车的运行安全。

    2015年10期 v.59;No.646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99 ]
  • 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系统设计

    李晓兵;

    鉴于寒冷及严寒地区铁路线路上积雪干扰道岔的正常转换,影响正常的行车安全;研究既有哈尔滨南编组站道岔除雪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目前国内外铁路车站内各种道岔除雪方式优缺点,对道岔除雪的3种方式从经济性、安全性进行分析比较,确定道岔风力自动除雪系统为铁路编组站内适合的道岔除雪方式。

    2015年10期 v.59;No.646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3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86 ]
  • 沪宁城际铁路下蜀黏土路堑边坡设计研究

    朱一康;

    在系统总结宁镇丘陵地区长江高阶地下蜀黏土的野外分布特征、物理力学性质的基础上,分析评价下蜀黏土具有弱膨胀性、水理性差等不良工程特性。以沪宁城际铁路路基工点设计为例,详细介绍下蜀黏土路堑边坡需根据工点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边坡高度,结合当地气候特点,采用绿色植物防护和工程防护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理,以及重点地段采取特殊支挡防护的设计方案,提出下蜀黏土路堑边坡勘察设计需重点关注的问题。

    2015年10期 v.59;No.646 6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72 ]
  •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整治效果评估方法探讨

    杨永明;

    轨道系统的服役状态直接影响高速列车的安全、平稳运行。随着无砟轨道结构的大量投入使用,无砟轨道病害成为影响线路平顺性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目前病害的整治措施有很多,但如何对整治效果进行有效的评估是日常维护工作的难点之一。结合目前我国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存在的几种主要病害和整治方法,对轨道动态检测、光纤传感监测和地质雷达无损检测3种整治评估方法进行介绍和对比,为整治评估方法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上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2015年10期 v.59;No.646 64-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107 ]

桥梁

  • 高烈度震区独塔斜拉桥减震优化设计

    全伟;张雷;王砺文;

    高烈度震区独塔斜拉桥在纵、横向地震作用下均需满足相应的抗震性能要求,以唐山市二环路上跨津山铁路独塔斜拉桥为例,该桥综合采用主塔处设置纵向粘滞阻尼器,辅助墩和边墩设置横向粘滞阻尼器的结构体系,分别抵御纵、横向地震。设计对阻尼系数和阻尼指数等进行了详细的参数分析;对合理横向抗震体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阻尼系数和阻尼指数应进行参数分析,并综合考虑梁端梁-墩相对位移、桥塔受力等合理选择。横向阻尼约束体系相对漂浮体系和固定体系更优。本桥减震设计体系合理,取得了很好的减震效果。

    2015年10期 v.59;No.646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2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13 ]
  • 高烈度震区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桥梁抗震性能分析

    罗鹏军;杜春林;韩广鹏;吴世曾;杨靖;

    高烈度震区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结构响应较为复杂,传统的抗震设计很难实现桥梁的抗震性能目标。通过对1座位于9度震区的桥梁进行E1地震作用下的多振型反应谱分析以及E2地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在E1和E2地震作用下采用铅芯橡胶支座隔震桥梁的地震响应较未隔震桥梁均有大幅减小。因此,对于位于高烈度震区的桥梁可通过合理的减隔震设计使结构地震响应大幅减小,从而可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实现桥梁抗震性能目标。

    2015年10期 v.59;No.646 7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0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81 ]
  •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深水区栈桥下部结构设计

    王东辉;胡雄伟;

    平潭海峡公铁两用大桥栈桥规模宏大,使用周期长,所处海域风大浪急、水深达46m,海床多有裸露花岗岩地层,海水腐蚀性强,栈桥下部结构设计与施工困难重重。针对不同地质、水深条件,细划栈桥分类,对深水区栈桥下部结构设计参数进行研究与分析,可为此类水域条件下的栈桥下部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2015年10期 v.59;No.646 76-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77 ]
  • 沪通长江大桥超长钻孔桩优质PHP泥浆施工技术研究

    李进洲;王远立;

    沪通铁路沪通长江大桥为公铁两用桥,其3号墩和4号墩为140m+336m+140m三跨连续刚性梁柔性拱专用航道桥中的两个主墩,钻孔灌注桩桩径2.50m,有效桩长115~120m,实际钻孔深度130~140m。针对桥址区长江厚砂层河床区钻孔施工易坍孔、成孔质量差的实际情况,对超长钻孔桩泥浆施工技术展开研究,对淡水PHP泥浆的性能、配方、拌制工艺和使用工艺等几方面进行重点论述。施工实践表明,沪通长江大桥超长钻孔桩淡水PHP泥浆性能优越,护壁效果好,胶体率高,可以显著提高钻孔效率,保证成孔质量,具有高回收率、环境污染少和良好的经济效应。

    2015年10期 v.59;No.646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49 ]

隧道/地下工程

  • 秦岭隧洞椒溪河段工程地质条件及涌水特征分析

    李立民;

    隧洞突涌水是山岭隧洞施工中遇到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秦岭隧洞下穿椒溪河段,隧洞埋深浅,岩性以大理岩为主,断裂构造发育,形成良好的富水区,隧洞穿越时发生3次大的突涌水现象。施工中先期安排地质超前预报,再实施超前水平钻孔进行验证,并利用超前水平钻孔进行双液浆预注浆。最终采用多种注浆形式对洞内突涌水进行处理,洞外河床修筑挡水围堰及防渗墙有效减少了洞内涌水,确保秦岭隧洞顺利通过椒溪河段落。

    2015年10期 v.59;No.646 86-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8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1 ]
  • 高速铁路浅埋隧道超长管棚设计方案研究

    朱国伟;

    京沈高速铁路高丽营隧道穿越六环路酸枣岭互通立交段落,土质、砂质地层自稳能力差,地下水位高,采用浅埋暗挖法施工。超前管棚支护是暗挖段难度最大的项目之一,通过计算分析,结合国内超前管棚应用实例和施工方案的研究,确定采用导向跟管钻进法两侧相向对打施工,一次性施作超前支护,确保结构安全和地面道路正常通行。

    2015年10期 v.59;No.646 8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5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85 ]
  • 列车荷载作用下深厚饱和软土盾构隧道沉降分析

    宁茂权;

    软土地层盾构隧道运营期沉降一直是工程界关注的重点问题。结合工程实例,采用不排水循环累积变形理论、循环三轴试验参数和简化动力有限元及分层总和法,分析深厚软土地层盾构隧道在运营期列车荷载作用下沉降响应。分析成果表明,隧道埋深越浅、隧底软土地层越厚,则运营期沉降越大;就沉降速率来看,隧道在运营期最大沉降速率将在隧道运营后的初期出现,且地层越差,沉降量越大,沉降速率越小,沉降稳定时间越长;采取一定沉降控制措施后,深厚软土地层盾构隧道在运营期列车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沉降是可控的。针对本项目的特点,结合分析成果,合理确定深厚软土地层盾构隧道沉降控制措施。

    2015年10期 v.59;No.646 94-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9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72 ]
  • 隧道工程BIM应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综述

    戴林发宝;

    与建筑业不同,隧道工程拥有"带状分布、与地质关系密切"等独特的特征,因此隧道工程BIM实施不能照搬建筑业中业已成熟的BIM技术路线。首先对BIM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现状做全面的梳理,分别阐述山岭隧道工程、地铁区间隧道工程和市政隧道工程当前的BIM技术应用现状;然后分析和总结隧道工程在BIM实施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BIM技术推广过程中遇到的阻碍以及解决办法;最后提出BIM技术在隧道工程中的应用展望。

    2015年10期 v.59;No.646 99-10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40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3 ] |[阅读次数:192 ]
  • 全断面黏土地层泥水盾构改造及高效环流出渣技术研究

    戴洪伟;

    扬州瘦西湖隧道采用旧泥水盾构设备全断面穿越膨胀性黏土地层,施工过程中泥浆产量大、难以分离,并且容易引发黏土块黏附刀盘、堵塞排泥系统等问题,从而影响施工的正常进行。针对扬州瘦西湖隧道工程环流系统面临的难题,对盾构刀盘的刀具进行重新选型和配置,对冲刷系统和环流管路进行一系列改造,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揭示黏土块溶崩破碎规律,实现了黏土块的块状切削和泥浆减量化,防止了刀盘结饼、泥水管路堵塞,形成了全断面黏土地层高效环流及出渣技术,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实施,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

    2015年10期 v.59;No.646 103-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下载次数:5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168 ]
  • 玻璃纤维筋围护桩设计与施工的应用研究

    逄显昱;李颖娜;赵欣;周洪;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承载力计算都是建立在钢筋延性特性的基础上的。尽管玻璃纤维筋混凝土结构的计算并不完全等同于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但是做出相应的修改也是合理的。玻璃纤维筋材料的使用迄今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其结构行为需要更详细研究,以致于可以应用于新领域的开发。就玻璃纤维筋混凝土构件设计计算中玻璃纤维筋与混凝土的黏结力、玻璃纤维筋强度取值、正截面计算和斜截面计算等。根据理论分析从而解决实际工程的设计与工程应用等关键问题。

    2015年10期 v.59;No.646 108-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75 ]
  • 关垭子隧道软弱围岩大变形机理分析

    赵亢;杨其新;蒋雅君;

    关垭子隧道穿越极高地应力状态软岩,施工过程中发生了大变形。在工程地质勘查、现场调研、岩石力学试验及监控量测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隧道变形特征,从隧道埋深、施工方法、围岩岩性、地应力及地下水等方面研究该隧道大变形的发生机理。研究结果表明:该隧道大变形以围岩塑性变形为主,膨胀变形影响较小,并对类似隧道的设计施工进行了展望。

    2015年10期 v.59;No.646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5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105 ]
  • 深埋山岭隧道帷幕注浆段衬砌外水压力研究

    张晓华;

    通过建立深埋山岭隧道的渗流模型,分析外水压力对支护体系的荷载影响,推导出帷幕注浆段衬砌外水压力的计算公式以及隧道内最大涌水量公式,并就理论公式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展开探讨。同时,对太行山隧道帷幕注浆段外水压力进行现场测试。测试数据表明,由于监测时间较短、测点选择等原因,虽然帷幕注浆段衬砌外水压力较小,但考虑到后期外水压力的增加,为确保隧道运营期安全,需加强高压富水段外水压力持续监测。

    2015年10期 v.59;No.646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15 ]
  • 不同埋深下近距交叠隧道施工地表变形研究

    王渭明;李强;曹正龙;孙捷城;王冲;

    为研究不同埋深下近距交叠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交互影响效应,以青岛地铁2号线枣山-李村站与3号线万年泉-李村站相互交叠区间隧道为工程原型。通过FLAC3D动态模拟和分析不同埋深下地表变形规律可知:不同埋深下地表变形趋势不同,埋深越大,受下穿施工影响越小,纵向变形逐渐由双峰沉降曲面向单峰沉降过渡;不同埋深下变形区域不同,埋深越大,变形区域逐渐由交叠隧道沿线向交叠区域中心发展;当埋深超过30 m时,下穿施工对地表影响较小;同时,提出不同埋深下地表沉降变形趋势经验公式。并结合工程应用验证上述分析的可靠性及适用性。

    2015年10期 v.59;No.646 123-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2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96 ]
  • 小净距隧道下穿薄煤层采空区地层开挖稳定性分析

    刘书斌;周超月;方勇;

    采空区地层离散性大,小净距隧道近接下穿不同倾角薄煤层采空区开挖将引起采空区内腔塌陷。建立小净距隧道近接下穿采空区地层开挖模型,对比分析采空区倾角为0°、15°、25°、40°时先行洞监测面洞周位移和初支内力。结果表明:后行洞初支闭合时,采空区倾角为15°时,拱顶下沉量最大;采空区倾角为40°时,仰拱隆起量和拱腰水平收敛量最大;随着采空区倾角增大,初期支护正(内)弯矩分布和轴力最大位置有向近接采空区侧移动的趋势,偏压越严重;应力集中逐渐由右拱脚向左拱脚移动。最大偏心距出现在拱脚处,采空区倾角为15°时,偏心距最小,初期支护稳定性最好;倾角为40°时,偏心距最大,不利于初期支护稳定。

    2015年10期 v.59;No.646 128-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6K]
    [下载次数:1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28 ]
  • 谈高速铁路黄土隧道CRD法施工中的几个问题

    杨建民;

    为了研究长段落大断面黄土隧道CRD法开挖安全问题,依托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工程实例,开展地表及初期支护沉降量测,临时支护内力及拆除临时支护过程的沉降、内力变化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RD法能保证大断面黄土隧道的开挖安全;砂质黄土浅埋段地表沉降值多在20cm以上;临时竖撑横向摆幅达9.8cm;逐榀拆除临时支护时拱部下沉2mm,拆除范围大于1倍隧道开挖宽度时,拱部下沉增长显著,达到拆除前下沉量的40%。研究结论:设计中应加强临时横竖撑刚度;相比三台阶法,CRD法不利于仰拱尽快封闭而控制最终沉降,地表沉降控制效果不明显;控制拆撑长度。

    2015年10期 v.59;No.646 134-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32 ]
  • 基于Biot固结方程研究地下水位对隧道防水型衬砌的内力影响

    王志杰;王宁;何晟亚;

    地下水位是影响隧道防水型衬砌力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研究地下水位变化对防水型衬砌的影响,基于Biot固结方程考虑17种不同地下水位的工况。利用FLAC3D有限差分法数值模拟,采用均匀连续各向同性渗流模型,得到不同工况下隧道衬砌结构的内力。通过分析衬砌在不同水位下产生的内力,总结地下水位变化对隧道防水型衬砌受力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在大于隧道半径3倍以上的范围,拱顶、拱肩与拱墙的轴力不随地下水位变化;在地下水位变化的时候,拱顶为最不利位置,拱墙为安全位置。

    2015年10期 v.59;No.646 139-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K]
    [下载次数:1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05 ]
  • 从消防角度探讨地铁隧道疏散平台的设计问题

    高慧翔;吴炜;刘伟;

    疏散平台是地铁隧道消防安全的必要保障,但疏散平台的主要作用是中转,道床面才是疏散的主要途径。从消防疏散的角度出发,探讨地铁隧道内设置疏散平台的重要性,并对疏散平台和道床面的主要作用进行了对比说明,重点分析疏散平台设置步梯的必要性和步梯给区间管线安装带来的问题,最后提出相关技术主张。

    2015年10期 v.59;No.646 143-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6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40 ]

暖通/空调

  • 石家庄地铁地下停车场通风空调系统方案设计

    李超;张成方;

    结合石家庄地铁地下停车场通风空调系统设计,通过对停车库通风、空调、采暖、排烟4个方面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利用工程经验、借鉴规范等方法,提出全面的系统设计解决方案。研究结论:停车库内通风量、排烟量分别按照3 m层高、实际层高,6次/h换气考虑;检修平台考虑局部空调,提高作业人员舒适度;土壤有蓄热效应,按局部考虑采暖即可,不必对停车库内进行大面积采暖。

    2015年10期 v.59;No.646 14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90 ]

通信/信号

  • 哈尔滨集装箱中心站道口信号设计方案研究

    袁俊喜;

    集装箱道口是集装箱车辆进出集装箱作业区的必经之处,结合哈尔滨集装箱中心站的站型特点,简要介绍集装箱卡车道口和区间临站道口两种不同类型的道口系统设计方案,着重分析道口通知点位于站内时,由车站联锁控制的道口通知报警时机及传感器自动解除时机的设置。在目前尚无道口定型设计和规范的情况下,以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为目标,采用先进的传感设备及道口控制系统,制定严密的控制方案,确保哈尔滨集装箱中心站运输生产安全。

    2015年10期 v.59;No.646 151-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79 ]
  • 沪昆高铁引入武广高铁长沙南站武广场信号过渡设计及开通方案研究

    林炳龙;

    以杭长高速铁路引入武广高速铁路长沙南站武广场过渡设计为例,详细介绍运营中的高速铁路车站信号系统过渡设计方案,总结各种类型插入道岔的过渡方法、插入道岔的联锁试验方法、信号系统(联锁、列控、CTC、临时限速、RBC、微机监测)的模拟演练方法。

    2015年10期 v.59;No.646 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5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36 ]
  • 高速铁路动车段试车线列控系统设计方案研究

    项守宽;

    在目前尚未制订高速铁路动车段试车线列控系统技术标准的情况下,研究分析我国高速铁路动车段试车线动车组列控车载设备的测试需求,针对车载设备主要功能(包括列控模式切换、列控等级转换、临时限速、车载与RBC仿真系统建立连接和无线通信会话、RBC切换、轨道电路信息接收、应答器信息接收、自动过分相、测速测距、常用制动、紧急制动等)进行测试流程及试车场景设计,在此基础上研究试车线列控系统设备组成,提出高速铁路动车段试车线列控系统设计方案,达到动车组在试车线上往返运行一次即可实现对列控车载设备性能全面测试的目标。

    2015年10期 v.59;No.646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4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7 ]

环境工程

  • 真空卸污系统管道设计参数试验研究

    王大鹏;邱慧;

    结合真空卸污系统管道设计参数试验研究,介绍真空卸污系统中管道设计的主要参数,叙述主要参数在设计过程中的计算与选取的方法。通过真空卸污系统的仿真试验,将沿程水头损失随机选取计算,并分析计算结果;根据澳标选取气液比,并通过计算验证气液比的可靠性;选取不同数量的卸污点与不同卸污单元软管长度进行卸污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2015年10期 v.59;No.646 168-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96 ]

  • 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

    <正>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53年2月,前身是铁道部专业设计院,2004年7月1日改制重组,注册为现名。是集工程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总承包、产品和科研开发于一体的大型综合勘察设计咨询企业,是世界500强企业——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总资产27.78亿余元,注册资本5.1157亿元人民币。持有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工程设计综合资质甲级等12项甲级资质,拥有对外工程承包经营权,取得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201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是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火炬

    2015年10期 v.59;No.646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6 ]
  • 《铁道标准设计》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正>《铁道标准设计》月刊是中国铁路行业出版较早的中央级技术类科学技术期刊。在广大作者、读者和审稿专家的厚爱与支持下,刊物紧密围绕我国大规模铁路客运专线和高速铁路建设中的勘察、设计、施工领域的难点热点问题,发表了大量有影响的科技论文,在宣传和推广铁路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装备,宣贯铁路工程建设新标准,促进铁路科技进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信息交流平台作用,期刊在行业内的影响力日益提升,赢得了铁路学术界和工程技术界的广泛好评。《铁道标准设计》先后被评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

    2015年10期 v.59;No.646 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8 ]
  • 中铁咨询桥梁工程设计研究院

    <正>中铁咨询桥梁工程设计研究院(简称"桥梁院"),主要承担公路、铁路、市政工程、城市轨道交通等桥梁专业的勘察设计、研究、咨询、施工图审查、铁路通用参考图的编制和技术服务以及桥梁专业相关产品的研制开发工作。至2013年12月底,在职职工119人,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3人,高级工程师29人,工程师61人,国家、省部专家和拔尖人才10人。机构设置为:技术室、计经室、行政办公室、设计一所、设计二所。近年来,桥梁院先后承担了长春至吉林、南宁至广州、郑州至焦作、北京至呼和浩特、东莞至惠州、广州到清远、东胜至鄂尔多斯机场线、吉林至图们至珲春、山西中南部铁路通道、蒙西至华中地

    2015年10期 v.59;No.646 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