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前言由于码头作业繁忙,来往车辆密度较大,火车、汽车、门机同时作业,况且码头多散装货物,易于污染道床,在这种情况下,既无较长的时问间隔来从事轨道维修,更不可能封锁线路,只能要求轨道结构坚固耐久,线路维修量小,养护方便,尽量减少部件和零件的更换,因此,采用整体基础的轨道构造,具有显著的优越性。码头上采用整体道床的轨道构造,特别是整体道床道岔,由于整体性好,道床容易保持整洁,大大增强了线路的稳定性和减少养修工
1974年09期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6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正> 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认真搞好斗、批、改”的教导,为贯彻落实1971年全国计划会议、设计革命会议和交通工作会议的精神,交通部结合铁路基建战线革命和生产的情况,于1971年5月发出了“关于改革铁路基本建设设计施工规章制度的通知”〔即(71)交基字545号文〕。根据该通知,部铁路基建局组织编写的《铁路工程技术规范》(以下简称“新规范”),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广大铁路职工
1974年09期 6-35+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7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文业;
<正> 一、问题的提出在既有线上,涵洞往往由于沉降缝防水层漏水或者涵管裂损、路基土质不良等原因,流水通过时产生渗水漏水现象。流水渗入地基后,便把地基土壤泡湿泡软,时间一久,渗水与列车运行的共同作用,使涵洞中间部分发生严重下沉。而出入口的管节,因受到的荷载较小,仅产生少量的下沉,或者不下沉。这样就使涵底线呈凹型状态(图1)。这种中间管节下沉的病害,一则影响涵洞排洪能力,二则造成涵洞淤积,需要年年清淤,导致人力、物力
1974年09期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心煌;
<正> 一、整体基础无铰拱涵容易裂纹的分析我们过去在已通车线路上发现不少拱涵裂纹,有的甚至大部分都裂了。在施工中也发现不少拱涵裂纹,有的甚至尚未填土就裂了。这些拱涵都是整体基础无铰拱涵。所有的拱涵裂纹都有个共同的规律,就是裂纹的方向都是纵向的(沿水流方向)。其所以产生裂纹的原因,我们认为有地质上的原因,有设计上的原因,也有施工上的原因。 1. 地质上的原因地基不均匀,特别是在山区,基础靠山一侧硬,离山一侧软。据我
1974年09期 38-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徐承剴;
<正> 六、计算举例在低压配电网路的总体设计中,除应选择适当的操作保护电器外,还应就网路中的每一段,选择适当的载流导体截面(选择时应顾及到允许的电压损失)。一般来说,在计算时不可能完全按照各类电器的安秒特性进行保护动作配合的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电器的保护特性曲线还不够完整(目前仅熔断器产品有整个系列的保护特性曲线);另一方面要编制选择性配合的曲线表也比较麻烦。因此,为简便计,我们在工作中通常是按前述“自动开关选
1974年09期 4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关于水源采用地下水是今后发展方向,管井设计问题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由于管井计算公式目前国内外都在进行试验研究,特别是过滤器长度的计算,说法不一,尚不能肯定某个公式的绝对可靠,需要有关单位提出看法和实践经验。本刊1972年第8期曾发表了“细、粉砂地层管井设计及施工中的几个问题”一文,现在铁一院站场设备处对该文提出了一些补充看法。杭州水电段万邦炎同志对含水层允许渗透速度的计算进行了研讨,提出了新的公式,以供参考。现将上述两篇文章中有关过滤器长度计算问题摘要刊登,做为抛砖引玉,希望有关单位在这方面进行一些调研工作,以便在今年全路水源会议上展开讨论,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使管井设计更加合理。
1974年09期 5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万邦炎;
<正> 在取水工程中,采用管井作为取水设备是非常普遍的,因此正确地选择过滤器的尺寸,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管井过滤器尺寸的计算,长期以来沿用C.K.阿勃拉典夫公式[1][2]进行: t≥Q/(πDV允),D≥Q/(πlV允) (1) 式中:l—过滤器长度,米; D—过滤器外径,米; Q—管井涌水量,米~3/昼夜; V允—含水层允许渗透速度,米/昼夜; V允=65 K~(1/3) (2) K—含水层渗透系数, 米/昼夜。但是,多年来的实践表明;根据式(2)的V允值计算得到的l(或D)值,往往过短(或过小)。特别是在透水性弱的细粉砂(K=1~5)和中砂(K=5~15)含水层中,这
1974年09期 53-5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