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标准设计

Railway Standard Design

访问量:895599

线路/路基

  • “米字型”高速铁路枢纽总布置图型研究

    韩国兴;郑洪;

    《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实施以来,我国"米字型"高速铁路枢纽越来越多,为了做好"米字型"高速铁路枢纽的总图规划,在分析"米字型"高速铁路枢纽引入线路特征及客流特点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高速铁路枢纽规划布局,研究提出我国"米字型"高速铁路枢纽双十字型和环型两种总布置图型,并研究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关键技术问题,以便对我国"米字型"高速铁路枢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2019年01期 v.63;No.685 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8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98 ]
  • 郑焦城际铁路开行普速列车曲线超高研究

    胡江民;

    研究高低速列车共线运行线路曲线超高设置对速度、舒适度的影响。以郑焦城际铁路开行普速客车曲线超高研究为例,分析超高参数设置原则,对不同速度组合方案下曲线超高进行计算,并相应检算舒适度,阐明合理设置曲线超高对减少曲线限速,提高舒适度,降低钢轨磨耗,节省运营成本的作用。

    2019年01期 v.63;No.685 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14 ]
  • 翻浆状态下无砟轨道路基动力响应特征模型试验研究

    孙立;杨威;黄俊杰;苏谦;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翻浆是一种特殊的路基新型病害,影响高速铁路运营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分析无砟轨道路基基床翻浆对路基动力响应特征的影响,开展无砟轨道-路基基床大比例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基床翻浆状态时,在动荷载下底座板对基床表层产生瞬态碰撞,使得基床表层土动压力随动荷载加载次数的增大而逐渐增大,沿深度衰减速率变快;基床翻浆改变了基床表层与底座板之间的动力传递特性,竖向振动加速度比值增大了1. 95倍以上,动位移比值增大了4. 56倍以上,振动响应从底座板传递至基床表层衰减梯度增大;基床表层翻浆不断恶化,会降低基床表层对底座板的支承能力,致使无砟轨道-路基基床动力响应加剧。

    2019年01期 v.63;No.685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0K]
    [下载次数:2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28 ]
  •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温度与大气温度关系试验研究

    王明芳;

    为研究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温度与大气温度关系,基于2年实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差分法分离日照波动温度,得出我国华东地区桥上CRTSⅡ型轨道结构遮阴温度时程曲线,通过统计分析提出轨道年均匀温度谱概念,并用傅里叶级数进行拟合,研究轨道结构均匀温度与大气温度关系函数,并通过50年历史气温数据进行预测。研究表明,轨道结构各部遮阴温度相近,可由统一的年均匀温度谱系傅里叶级数表示,其年均温为21. 73℃,年温变幅12. 27℃,周期366 d。轨道结构温度-大气温度关系可用线性函数表示,与欧洲规范较为相似,但整体略大,其中高温偏大1. 07℃,低温偏大2. 32℃。重现期50、100、150年和300年的轨道最大、最小均匀温度代表值分别为42. 42、44. 36、45. 42、47. 09℃和4. 45、0. 7、-1. 39、-5. 21℃。

    2019年01期 v.63;No.685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2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2 ]
  • 无砟轨道路基聚氨酯碎石联结层力学性质研究

    谢康;苏谦;黄俊杰;郭源浩;杨国涛;刘宝;

    以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基床聚氨酯胶凝级配碎石联结层为研究对象,针对致密性聚氨酯级配碎石混合料的级配、强度、回弹模量开展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聚氨酯级配碎石的毛体积密度随聚氨酯掺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少,而其孔隙率随着聚氨酯的掺量增加逐渐减少,当聚氨酯掺量为8%时,聚氨酯胶凝级配碎石能够达到不透水孔隙率1%~3%的控制指标;另外,随着聚氨酯胶水掺量的增加,混合料的强度和回弹模量得到提高,当达到8%的胶水掺量时,混合料强度和回弹模量趋于稳定,随着温度的增加,混合料的强度和回弹模量下降,且在不同的温度区间敏感度不同,但是远大于同等温度下的沥青混凝土强度;浸水48 h后,混合料强度下降,当掺量达到8%时,强度和回弹模量基本不变,且在不同温度区间下降趋势不同,抗压强度在低温(-30~0℃)和高温(60~80℃)变化幅度较小,而回弹模量在常温下(0~60℃)变化较小。

    2019年01期 v.63;No.685 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16 ]
  • 铁路路基地基处理极限状态法试设计分析

    黄新智;

    我国铁路工程地基处理技术目前还停留在容许应力法的设计阶段,这种方法在设计过程中计算简便,积累了多年的设计经验,已经形成了稳定可靠的设计体系。但容许应力法无法反应各种因素对路基安全的真实影响程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制约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随着现代化铁路的建设和科研水平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我国铁路行业编写了极限状态法设计暂行规范。通过运用两种不同设计方法,对实际工点进行复合地基承载力、复合地基工后沉降、整体稳定性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提出两种设计方法的优缺点以及向极限状态法转变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为铁路路基极限状态法设计暂行规范中地基处理部分的修改完善提出相关建议。

    2019年01期 v.63;No.685 2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14 ]
  • 重载铁路轨道高低不平顺预测研究

    包文艳;王福田;李仕毅;张宁;

    轨道不平顺严重威胁铁路行车安全和设备的使用寿命。研究轨道高低不平顺的变化特点和劣化规律对重载铁路轨道维修管理有重要指导作用。基于灰色区间预测建模理论,研究重载铁路轨道高低不平顺变化特点和劣化规律,预测轨道高低不平顺未来的发展情况。为验证预测模型的有效性,采用神朔铁路上行10个高低超限病害高发单元区段的共17个月的历史轨道高低不平顺检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拟合和预测效果良好,对神朔铁路轨道的养护维修管理有着重要意义。

    2019年01期 v.63;No.685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54 ]
  • 机械式制冷热管对多年冻土的制冷效果研究

    赵永虎;崔雍;米维军;韩龙武;熊治文;

    多年冻土区路基防护技术是冻土科研人员长期研究的重点。基于多年冻土区现场试验,对研发的新型机械式制冷热管与普通热管的制冷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机械式制冷热管可以弥补普通热管在暖季不能工作的缺陷,能在暖季和寒季同时带走活动层中的热量,增加冷储量,有效保护多年冻土;(2)分别在寒季和暖季,机械式制冷热管比普通热管的侧壁温度在活动层中低2. 77~0. 39℃、1. 22~0. 13℃,在多年冻土层2. 0~6. 0 m深度范围中低3. 24~0. 52℃、0. 55~0. 12℃,机械式制冷热管年均温度比普通热管年均温度在活动层和多年冻土层中均低0. 74℃;(3)分别在暖季和寒季,机械式制冷热管的积温是普通热管积温的1. 4倍~2. 1倍、1. 4倍~1. 8倍,机械式制冷热管的年积温是普通热管年积温的1. 9倍。研究成果可为新型机械式制冷热管技术在多年冻土热稳定维护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019年01期 v.63;No.685 34-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7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14 ]
  • 运营高铁精测网复测线上CPⅡ更新判定指标研究

    李传勇;王鹏;罗庄;谭社会;张献州;

    运营高铁精测网复测的核心与难点是线上CPⅡ的稳定性判定与正确更新。在研究分析高铁规范中CPⅡ复测更新指标的基础上,结合多条运营高铁线路复测工程经验,就相邻点间坐标差之差的相对精度易超限的问题,提出新的CPⅡ复测更新判定标准与指标。采用相邻点复测与原测方位角较差分析、CPⅢ自由网平差检核、F检验法,不同方法识别的不稳定点一致,从不同角度论证新的复测更新标准的合理性。理论和实践证明,新的CPⅡ复测更新指标不仅大大减少了点位更新率,且识别出的不稳定点更符合点位实际变动情况,可为相关规范的修订提供参考。

    2019年01期 v.63;No.685 40-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23 ]
  • 蒙华铁路黄土滑坡风险评价研究

    周勇军;

    为了降低滑坡等不良地质在铁路建设和安全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危害,在选线过程中需对区域内不良地质发生的风险进行评估。以蒙西至华中煤运通道工程黄土高原区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与GIS技术开展区内黄土滑坡风险评价研究,通过GIS技术分析滑坡与环境要素的内在联系,确定18个滑坡影响因子并进行定量研究;根据区内滑坡遥感解译成果和影响因子数据建立加权叠加模型,实现滑坡风险等级区域划分,并提出一种新的因子权重计算方法:通过建立滑坡因子变异系数在滑坡处与研究区的数学关系确定因子权重,具有客观可靠性;基于黄土滑坡风险评价结果,对拟选线位进行方案比选,提出最优线位通过方案。研究成果可应用于铁路工程选线设计和防灾减灾等工作。

    2019年01期 v.63;No.685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9K]
    [下载次数:2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0 ]
  • 深圳地铁11号线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动力仿真及测试

    杨文茂;周华龙;辛涛;刘锦辉;

    深圳地铁11号线是国内首次采用橡胶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地铁线路。为确保该种浮置板结构的安全性、检验其减振效果,有必要针对其动力学特性进行全面的仿真和测试。首先,通过模态分析、谐响应分析考察其固有频率、振动传递特性;然后建立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对其减振效果、动态位移进行仿真模拟;最后通过实车测试,全面检测其减振效果、动态位移,以及轮轨力、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等各项动力学指标。相关理论分析及实测结果表明:橡胶弹簧浮置板固有频率为10. 5 Hz,可明显削弱频率在18 Hz以上的振动,其减振效果达13~15 d B,满足设计要求;轮轨垂向力、轮轨横向力均略小于同等条件下的普通整体道床;脱轨系数、轮重减载率均满足规范要求。以上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橡胶弹簧浮置板结构安全、减振效果好,各项动力学指标优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轨道减振设施。

    2019年01期 v.63;No.685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54 ]
  • 复合轨枕无砟轨道疲劳试验研究

    沈毓婷;杨永明;闫雪;耿浩;江万红;

    复合轨枕无砟轨道是一种新型轨枕无砟轨道结构,通过开展复合轨枕无砟轨道疲劳试验研究其疲劳性能。试验建立复合轨枕无砟轨道实尺模型并对其施加300万次疲劳荷载,观察轨道各部件在疲劳加载前后的伤损情况,测试疲劳加载前后钢轨、复合轨枕、道床板相对位移变化、轨距变化和道床板受力变化。试验结果发现:无砟轨道及其各部件在疲劳试验中均未出现疲劳损伤;轨道结构部件位移在加载前期略有波动,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道床板受力满足规范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轨枕无砟轨道具有一定耐久性,为其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9年01期 v.63;No.685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2K]
    [下载次数:2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24 ]
  • 基于动力学分析的高速铁路空间线型振动敏感点分析

    刘阳光;易思蓉;许健雄;

    随着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构造物中心线和列车运行轨迹的线路空间曲线线型在铁路系统中越来越受到重视,空间曲线变化点对列车运行动力特性的影响也成为关注重点。为完善高速铁路线路设计理论提供相关依据,以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和行驶动力学理论为基础,运用SIMPACK软件建立车-线耦合动力学模型,模拟高速列车在不同工况下的曲线运行状态;分析模型仿真结果,对车体经过缓直点产生的振动的衰减时间进行统计并计算得出相应的振动衰减距离。结果表明:缓直点引起的车体振动衰减距离主要取决于车体横向振动衰减,且随实设超高增大而增大,与曲线半径关系不明显;线路相邻的两平面曲线以及相邻平面曲线与竖曲线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100 m,条件较好的情况下不宜小于230 m。

    2019年01期 v.63;No.685 6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24 ]

桥梁

  • 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总体设计及创新

    刘俊锋;宁伯伟;李华云;

    三门峡黄河公铁两用大桥为蒙西至华中地区铁路煤运通道跨越黄河的控制性工程,通行双线重载铁路、双线Ⅰ级铁路及6车道高速公路,全长5 663. 754 m,其中公铁合建段长1 762. 733 m。主桥采用(84+9×108+84) m连续钢桁结合梁,钢桁梁为3片主桁结构,中边桁中心距13. 6 m,每片主桁均采用无竖杆的三角形桁架,桁高15 m,节间长12 m。下层铁路桥面采用正交异性整体钢桥面板;上层公路桥面采用混凝土板与主桁结合的组合结构。钢梁材质采用Q370qE。设计活载合计473. 2 k N/m。桥墩采用圆端形门式空心墩,基础采用钻孔桩基础。主桥采用双曲面减隔震支座及合理的构造处理有效提高了结构抗震性能。钢桁梁采用顶推法施工,公路桥面板采用预制架设法施工。

    2019年01期 v.63;No.685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1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149 ]
  • 武汉市杨泗港快速通道转体斜拉桥设计

    王新国;周继;严定国;李元俊;

    武汉市杨泗港快速通道转体斜拉桥为我国首座半漂浮体系独柱塔转体斜拉桥,孔跨布置为(40+88+252+88+40) m。主桥按双向八车道设计并考虑两侧设置人行道,转体质量约1. 75万t,转体半径124 m。主梁为整幅钢箱梁,采用中央双索面,桥塔为独柱形钢筋混凝土结构,斜拉索采用高强度平行钢丝。对主桥地理位置、桥型方案选择、结构设计构造及计算分析进行详细阐述,使用有限元软件对主桥进行整体静力计算、转体结构计算、抗震分析及稳定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本桥各构件受力良好,结构安全可靠,桥梁具有良好的静动力性能。独柱宽幅中央索面转体钢箱梁斜拉桥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和美观性,可为上跨铁路桥梁桥式方案提供借鉴并可进一步推广。

    2019年01期 v.63;No.685 7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6K]
    [下载次数:2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230 ]
  • 临近既有线钢桁梁高空横移施工临时支墩安全性分析

    沈惠军;王浩;荀智翔;王飞球;朱克宏;

    为研究钢桁梁高空横移施工期间临时支墩的安全问题,基于考虑桩土共同作用的临时支墩整体有限元模型,对施工全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利用现场实测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并基于验证后的模型分析钢桁梁与滑道梁之间的内摩擦系数和桩长对施工全过程中临时支墩安全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临时支墩沉降、墩顶水平位移和桩顶应变的模拟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内摩擦系数在规定取值范围内,对临时支墩沉降和桩顶应力的影响很小,但对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较为显著,两者之间基本呈正比关系。桩长变化对墩顶水平位移的影响较小,而临时支墩沉降和桩顶应变随桩长增加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2019年01期 v.63;No.685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1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78 ]
  • 分离式框架桥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

    骆巧仙;

    为了研究分离式框架桥的结构计算问题以及探讨现有的框架桥设计软件的应用,以三跨分离式框架桥为例,采用MADIS CIVI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分离式框架桥结构进行数值分析,并将分离式框架桥的边孔、中孔当作单跨框架桥用以做对比计算。从计算结果分析可见,作用在框架桥边墙上的侧向土压力对框架桥结构内力影响很大,分离式框架桥各孔的结构内力与按单跨框架桥计算的结构内力差额较大。由此表明,框架桥设计软件的单跨框架桥计算模块不宜用于检算分离式框架桥,框架桥设计软件需要进一步完善并有待增加分离式计算模块。

    2019年01期 v.63;No.685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9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29 ]
  • 框架桥下穿既有铁路施工风险监控研究

    李家稳;孙先委;王峰峰;

    框架桥顶进施工会引起铁路周围路基土体的位移,如何有效控制位移,对施工及确保铁路行车安全非常重要。分析框架桥施工的风险等级,对其不利位置进行重点监控,通过整理现场监控点的位移变化,来分析施工过程的风险情况,监测数据一旦超出规定的容许范围,及时采取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来纠正施工。通过建立三维数值模型,计算出路基最终沉降模拟结果,并与现场监控值进行对比分析,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通过数值模拟进一步研究单因素开挖步尺对路基沉降的影响,提出最佳开挖步尺,为框架桥工程提供借鉴性参考。结论:(1)路基最大沉降位置在偏移轴线一定距离处;(2)水平位移在框架桥轴线位置最大;(3)最佳开挖步尺为2 m/d。

    2019年01期 v.63;No.685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91K]
    [下载次数:2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130 ]

隧道/地下工程

  • 我国铁路隧道通用图结构安全性的计算研究

    肖明清;徐晨;王少锋;

    我国既有铁路隧道大多按标准图或通用图设计,而标准图或通用图又是采用工程类比法设计,因此不能给出明确的结构安全系数。为了给今后的铁路隧道设计优化与既有隧道维护提供技术支撑,采用所建立的复合式衬砌总安全系数设计法,对以往标准图或通用参考图的结构安全系数进行校核,对影响安全性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2008年以来编制的铁路隧道通用参考图,结构总安全系数均偏高,具有一定的优化空间;而20世纪编制的时速140 km单线电气化铁路隧道标准图在软弱围岩地段的总安全系数偏低;(2)隧道埋深对安全系数的影响较大,地下水发育程度对耐久性影响较大,建议按照不同埋深、不同地下水发育程度进行支护参数优化;(3)隧道断面形状对安全系数影响较大,建议根据围岩压力分布形态采取合理的断面形状。

    2019年01期 v.63;No.685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09 ]
  • 隧道衬砌检测判识标准及缺陷处理措施研究

    马为功;石玉霞;窦顺;

    针对现行规范对隧道衬砌背后缺陷问题的描述不细致问题,结合某在建铁路隧道现场地质雷达检测结果,以及检测发现问题是否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必要性,将衬砌背后脱空缺陷从不密实缺陷中划分出来。当不密实区某单个最大空腔体的测线长度小于等于钢拱架间距与开挖进尺限制条件中的小值,同时在雷达测线上空腔图谱断开的距离Li≤50 cm时判定为不密实;发现某个空腔体的测线长度大于钢拱架间距或开挖进尺时,判定为衬砌背后脱空。不密实缺陷只能在以后的施工中通过改善施工工艺避免,而无需返工处理。将原来的缺陷密实、不密实及空洞细化为密实、不密实、脱空及空洞4种情况,并给出相关建议性处理措施。使得结果更易于理解,便于决策者根据检测结果更加准确地确定隧道缺陷处理措施。

    2019年01期 v.63;No.685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下载次数:2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24 ]
  • 相依性条件下滨海软土隧道盾构施工渗漏水风险评价

    吴贤国;张文静;张立茂;姚春桥;曾铁梅;

    滨海地区多为海相和湖相沉积的软土,施工难度大,渗漏水病害多发,因此,应对盾构施工过程的渗漏水风险进行评价来保证隧道安全施工。构建渗漏水风险评价三级指标体系,将云模型与Copula函数结合,基于Copula函数对于风险指标中相关风险因素的相依性处理,云理论对于定性与定量概念的处理与转换优势,构建相依性条件下的二维和三维云-Copula模型。以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例,利用云-Copula模型计算二级指标对于各个风险等级的隶属度,确定危险性较大的二级指标为注浆质量、止水条、衬砌混凝土自防水。利用D-S证据理论进行证据融合确定该检测区段渗漏水病害的风险状态为安全,但有向基本安全状态发展的趋势。通过对危险性较大的指标加强监控,使渗漏水得到有效控制,为软土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渗漏水病害的风险评价与管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2019年01期 v.63;No.685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28K]
    [下载次数:3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27 ]
  •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水底盾构隧道防灾救援实例分析

    苟长飞;蒋颖;杜运国;王朝亮;李博;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难免以隧道形式穿越大江大河,有必要探究市域快速轨道交通水底隧道防灾救援方法。依托温州市域铁路S2线瓯江北口隧道的工程实例,从工程应用、疏散效果、施工风险、结构受力、经济性、适用范围等方面,对比分析水底隧道受灾人员常见疏散方式,确定瓯江北口隧道受灾人员疏散方案;采用FDS软件模拟瓯江北口隧道不同火灾工况下,烟气、温度、可见度蔓延情况,以及安全疏散时间与距离火源位置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隧道内发生火灾时,开启风机可使排烟效果得到明显提高,有利于人员安全疏散。

    2019年01期 v.63;No.685 11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13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09 ]

铁路客站/地铁车站

  • 交通中心下方合建地铁车站主体受力特点分析

    李诗尧;邵文;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铁车站选择与城市交通枢纽建筑合建,以期节省投资和缩短工期。以我国西北某市一座与机场交通中心合建的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对其主体结构受力特点进行研究,以期为实际工程设计提供依据。交通中心通过转换梁和隔震支座,将上部结构荷载以点荷载的形式作用在车站框架柱和侧墙上,荷载数值差别大,因而选择Midas Gen进行车站整体三维建模,分析得到结构构件的内力和变形情况。通过分析结果可知,该车站内力除数值较常规标准车站偏大外,分布形式也有其鲜明特点;变形方面,因受力差异,车站两侧存在差异沉降,但满足规范要求。通过本文的分析,可以看出该地铁车站整体可视为上部结构的条形基础。

    2019年01期 v.63;No.685 117-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25 ]
  • 基于不同基础模拟方式的钢-混凝土组合高架独柱车站抗震分析探讨

    马福东;

    高架车站是一种"站桥合一"的结构,它既是建筑,也是轨道交通结构的一部分。对于独柱长悬臂高架车站而言,其结构抗震冗余度低,抗震分析尤为重要。钢-混凝土组合独柱车站结构是一种新型结构体系,其构件尺寸小,自重轻,有更强的抗震变形能力,它在地震作用下的具体表现值得研究。民用建筑设计规范和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对高架车站计算中的基础模拟有不同规定,有必要对不同基础模拟方式下的抗震分析结果进行探讨。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建立多个比较分析模型,分析不同基础模拟方式之间的计算结果差异,给出设计建议。其一,由于独柱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效应,需要特别关注边部构件的设计;其二,基于独柱结构的特殊性,设计应考虑桩土共同作用,对于土弹簧的不同取值应进行包络设计;其三,对于独柱结构的主要构件应进行抗震性能化设计,独柱墩的性能目标建议为大震斜截面弹性、正截面不屈服。

    2019年01期 v.63;No.685 12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65 ]

电力/电气化

  • 智能牵引供电系统现场试验评估技术研究

    杨斯泐;李强;董文哲;

    智能化是高速铁路牵引供电系统未来发展趋势,信息高度共享、智能化程度更高的AT牵引供电系统才能保证高速铁路安全、可靠、舒适的运营。智能牵引供电系统在信号采集和传输方式上的变革,使得变电所内控制、保护以及电流、电压信号均以数字信号方式在网络中传递,传统的测试手段都不再适用。以智能牵引变电所模型为基础,致力于解决智能牵引供电系统现场试验评估困难的问题。通过分析现有智能牵引供电系统检测标准和方法,结合智能牵引变电所评估基本原理和传统测试经验,提出供电系统运行参数测试和短路试验的方法,对符合IEC61850协议的多种类型网络报文进行试验数据解析和重构,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智能牵引供电系统现场试验评估方法,对智能牵引供电系统验收试验具有参考意义。

    2019年01期 v.63;No.685 12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9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1 ]
  • 单相交流牵引供电系统关键技术现状及发展

    周方圆;陈鹏;吴丽然;

    介绍各国主要单相交流牵引供电制式,总结各国为了解决制约单相交流牵引供电系统发展的电分相问题所采取的多种过分相方式,为了解决电能质量问题所采取的各有侧重点的治理措施,对比国内外同相供电技术并指出国外技术中值得我国借鉴之处,最后基于已有关键技术并结合储能和新能源等背景描绘了"绿色"牵引供电系统,为单相交流牵引供电系统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2019年01期 v.63;No.685 13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5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23 ]

通信/信号

  • 基于Multi-Agent的列控系统复杂运营场景建模与仿真方法研究

    王硕;张亚东;郭进;和贵恒;

    针对高铁列控系统的并发性、混成性、交互性等特点,基于列控系统技术规范,结合Multi-Agent理论、Prometheus建模方法以及仿真技术,提出基于Multi-Agent的高铁列控系统复杂运营场景建模与仿真方法。最后,以CTCS-3级列控系统的RBC切换场景为例,构建基于Multi-Agent的RBC切换场景模型,并利用Multi-Agent仿真工具对模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满足列控系统并发、混成、交互的复杂特性,可为列控系统复杂运营场景建模仿真与安全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2019年01期 v.63;No.685 138-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1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19 ]
  • 客运专线铁路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设置方案探析

    王杰;

    客运专线铁路在设置跨线联络线时,正线道岔选用1/42大号码道岔后,需结合工程实际研究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的设置原则,同时分析在大号码道岔离去区段设置有小于道岔侧线允许过岔速度的固定限速时,动车组列车存在超速的风险。通过分析研究大号码道岔应答器组的设置及报文发送原则,计算进路行车许可长度,理论分析特殊场景下动车组接发车是否存在超速的应用举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具备大号码道岔的侧向进路,当侧向接车时进站信号机开放USU,且同时满足进路行车许可长度超过制动距离检查范围,侧向进路范围内无低于大号码道岔侧向允许速度的临时限速条件时,列控中心可发送大号码道岔数据包;同时在离去区段制动距离内有低于大号码道岔侧向允许速度的固定限速时,动车组列车运行无超速的可能。

    2019年01期 v.63;No.685 14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30 ]
  • 基于D2D技术的车车通信研究

    马得途;李国宁;

    阐述车车之间实现直接通信的应用价值和意义。利用列车在RBC中的注册数据(车次号)及同方向列车在区间内相对固定的运行顺序,在RBC端加入列车通信管理单元协助列车完成身份识别,并对特殊情况下的列车通信管理单元的布置原则进行分析。探讨利用D2D技术实现车车之间的信息互通,在结合C3线路列车的运行特征与D2D技术的模式特征后,选择D2D基站中继模式建立前后行列车的通信模型。在车车通信系统模型建立的基础上,对该系统的故障因素进行分析,利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系统可靠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其可靠性满足目前铁路运输的需求。

    2019年01期 v.63;No.685 14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7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45 ]
  • 基于光流法检测来车的轨旁作业安全防护策略

    周瑞鸿;林俊亭;

    鉴于列车接近时预警缺失会使现场作业人员面临安全风险,并且现存的人工三点防护方法、基于雷达的车辆接近预警方法及其他方法并不完善,同时为实现对现场列车的准确检测,现提出一种基于光流法检测来车的轨旁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策略。该策略利用光流法的视频检测方法检测铁路现场防护区段车辆的运动情况。算法采用两级判别结构,首先利用光流法捕捉视频中的运动物体,其次根据不同运动物体在视频中同一位置的不同面积占比,辨别视频中的运动物体是否为钢轨上行驶的列车。由铁路现场拍摄的视频实验可得,在现场视线较清晰的条件下,该防护策略能够准确检测到铁路防护区段行驶的列车,可为轨旁作业人员的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2019年01期 v.63;No.685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5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35 ]
  • 基于加权云模型的全电子联锁系统运营安全风险评估

    孙歌;陈光武;王诗豪;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在系统层面对于全电子计算机联锁系统进行更加客观准确的运营安全评估,综合考虑系统的风险严重度及风险可能性,提出一种基于最优组合权重计算法的云模型安全评估方法。首先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维修5个方面建立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在专家评估的基础上运用最优组合权重法计算体系中的底层指标权重,再将权重代入评估云模型的计算中,分别得到系统的风险可能性和风险严重度评估值,综合得出系统的运营安全风险容忍等级。将该方法引入全电子联锁系统的运营安全评估中,通过对实际数据的计算,证实该方法能够克服以往评估方法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使得到的结果更加准确和直观,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评估。

    2019年01期 v.63;No.685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2K]
    [下载次数:2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30 ]

标准规范

  • 我国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措施研究

    夏炎;

    在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下,铁路海外工程项目日益增多,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工作愈发重要。通过分析铁路工程建设标准国际化所遇到的发展不均衡、兼容互通性不足、宣传力度不够和标准国际化人才缺乏等问题,提出建立统一管理体系、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争取国际标准化组织要职等10项标准国际化加强优化措施。

    2019年01期 v.63;No.685 165-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09 ]

机务/车辆

  • 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场段设计问题探讨

    刘志勇;

    地下场段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中越来越普遍,现行相关规范没有具体的规定。通过参考既有建设工程规范,对地下场段设计中存在问题的探讨和国内已建成地下场段实例进行研究,总结地下场段的设计方案,探讨设计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总结地下场段在消防设计、设施配置等方面的特点。提出城市轨道交通地下场段在设计中,合理地进行建筑定性、防火分区划分、设置消防车作业条件等的方法,以满足使用中的功能及消防需求,为后续类似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地下场段设计中,通过设置消防车进入地下作业条件、设置自然通风采光井等方式,防火分区、人员疏散距离等适当加大,是能够满足火灾安全条件的。

    2019年01期 v.63;No.685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17 ]
  • 下载本期数据